一、少时耳濡目染,得言传身教

周常昆老师1945年出生于云南昆明,其外祖父(陈凤图,字洛书)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在昆明市圆通街10号开设有“庆龄堂”中医馆。庆龄医馆鼎盛时是双药铺挂大招牌,另请着一位先生,带着两个学徒。庆龄医馆虽然声名不及当时昆明的四大名医,但就医者众,其医术医德也在民众中广为流传。陈洛书先生有济世之志,也常常帮扶接济贫困之人。

周老师从小跟随外祖父、外祖母在圆通街长大,家庭的中医氛围让她从小对中医药就产生了兴趣,至今当时医馆的经营场景依然历历在目:台柜上方,有尺许长粗线从顶棚垂下,吊着一个下方有小孔的空心铜球,铜球里面装有红白两色捻成的棉质花线,从小孔中细细地直垂下来,柜台上有一尺见方和边长四寸大小的土棉纸各两沓,均用红漆榉木压尺压住,配方时司药把每种药用小纸包成六角见方的小包,放于大纸上,再按井字形摞起、压紧,以大纸包成四方皆呈梯形的包,拉过花线打十字一扎,整整齐齐地递给患者。从庆龄医馆拿出来的药,每个小包打开,清清爽爽一味药,总是不见半点灰尘与碎屑。

时光荏苒,周老师到了读书识字懂事的时候,外祖父陈洛书先生年事已高,身体日见不好,视力明显下降,医馆也转手盘出。虽然没有得到自己外祖父亲炙的中医传承,但因生长在中医家庭中,耳濡目染,幼时医馆经营景象、长辈们的口口相传,让周老师自然对中医药熟悉亲近起来,至今仍对幼时身边的中医故事念念不忘。在带教时我们就听周老师说过:“有一回我咳得厉害,外祖父就叫我去药店买点炙麻绒、化红,煮点水加点冰糖,喝了就好;弟弟流清涕,外祖父又叫我去药店买点苏叶、薄荷、神曲来煮水喝,喝了就好……”“一次隔壁的李大嬷双腿肿得发亮,一按一个凹,外祖父告诉她去找些鹅肠菜煮水加盐泡脚,可以再买些谷花鱼来吃。几天后,大嬷专门过来说她的脚肿消了……”。亲民而又神奇的中医药,在周常昆懂事的时候就已经深深扎根在其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