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周易》之“太极阴阳说”
自孔子赞《易》以后,《周易》被儒门奉为儒门圣典,六经之首。《周易》是一部推天道以知人事的著述,是古人认识世界、诠释规律的著作,是东方传统哲学的重要源头。《周易》站在整体观这个制高点上去审视整个宇宙,其世界观和方法论及其理论体系建立在整体观基石之上。《周易》认为宇宙间万物都是一个有机整体,宇宙万物又是在一定的规律支配下不断运动变化着的,所以是可变易的整体,每一个具体事物都有着各自的整体结构,事物整体和部分的联系,均可在《周易》的变易规律之下进行解释。
《周易》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世界的演化从“太极”开始,“太极”为天地未开,混沌一体,太极生两仪,即为阴阳,阳者薄靡而为天,阴者凝结而成地,继天地而生四时,由四时而生八卦。《序卦传》说:“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盈天地之间者唯万物。”意在把宇宙乃至自然万物和人看作是一个有机整体,世间万物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一气相通地统一、和谐地联系在一起,皆非孤立存在,是一个整体。用“太极”来描述这个整体的最原始状态,宇宙乃至世间万物皆是由此而来。“太极”包罗万象,既可以划分为天、地、人,也可以讲天道、地道、人道。此处的天和地指的是除了人类社会之外的整个自然界。天、地、人和天道、地道、人道所表现的是太极的一种结构形式,太极的另外一种表现形式是由阴、阳构成的,阴、阳是从世间万物中抽象地概括出来的两类性质相反的属性概念。太极具有本源意义的整体就是由具有阴阳两种属性的万物构成的。太极包罗世间万物,它是混沌的至高无上的“太始”,是统摄阴阳玄虚不可分化的整体“一”。故太极是整体,是“一”,阴、阳便是“二”,是这个整体的两个部分。
《周易·系辞》有云:“一阴一阳之谓道。”就是用阴阳的存在及其运动变化规律来认识和诠释宇宙、自然的存在及其运动变化规律,换言之就是拿阴阳作为说理工具来解释整个物质世界。《周易》所指,万物均由阴阳交感而化生,宇宙间万物的运动、变化、发展都是在阴阳相互对立制约、互根互用的作用下实现,因此万物都有阴阳之共性,这种共性就构成了客观世界普遍规律性的表现形式,即为“道”。
《周易》把世间万物及其现象关系等纳入由阴(--)阳(—)两爻组成的六十四卦的体系中。阴、阳是《周易》的基本符号,也是《周易》用以指代其整体和部分的整体观符号,是《周易》用以说明宇宙及自然万物整体的基本单元要素。六十四卦是用《周易》中的阴爻和阳爻按照不同的排列方式组成的六十四种表现不同意义的特殊符号,既可以表示天地万物,又可以指示人事。六十四卦中的任何一卦,都代表了一个独立的小天地、小宇宙。六十四卦由六个爻位从下向上排列组成。根据《周易》的规定,在这六个爻位中,上爻、五爻代表天,初爻和二爻代表地,三爻、四爻代表人。这样,六十四卦的每一卦都体现出了天、地、人一体的整体观。这就使客观世界由杂乱无章变为简单系统,从而把世界万物都概括在一个整体的范畴之内进行分析认识,体现了整体和谐思想。
易即为变化,变易。《周易》之所以以“易”命名,就是强调客观世界的运动与变化,从而通过《周易》诠释这种变易的规律,“易”一字高度概括了《周易》一书的思想内核。《周易·系辞》有云:“天地变化,圣人效之。”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周易》所谓的“交感相与”,实际上说的是引起事物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内在力量,各种不同的力交互作用的结果就是引起事物的变化与变易的根源。但仅仅变化、变易还不是代表古代先哲的最高认识水平与境界,他们认识的最高境界是和谐平衡而统一的宇宙秩序。
《周易》所讲的执中而协同、中和而致一,就是这方面的表现。中和而致一,就是指平衡和谐地统一于一个整体之中,就是阴阳双方虽然是对立制约的,但却又互根互用,从而达到和谐统一、生生不息的状态。在《周易》看来,这是天地大化流行的根本原因之所在,变化、变易之道,才是世界一切事物现象稳定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根本所在。
《周易》将宇宙万物概括为阴阳两个范畴,阴阳交感而化成万物,世界变化的动力和源头在于阴阳对立制约的矛盾运动。进而把天、地、人纳入由阴阳两个符号组成的六十四卦系统,形成万象归阴阳,阴阳生万象的对立统一。《周易·序卦传》说八卦的性质、八卦的构成和六十四卦的排列结构,都体现着天、地、人三者的紧密联系。人与天地宇宙有着深刻的统一性,共同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宇宙整体,进而形成天有怎样的规律,人也有怎样的规律。人的规律可在天的规律中找到根据,天的规律则必然在人的规律中得到反映。故《周易·系辞》说:“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材之道也。”所谓三材之道,就是指《周易》六爻卦分别代表天、地、人,且天、地、人三材各占一阴一阳之位,从而表示三者皆以阴阳为其道。尽管三者的阴阳之道具体表现内容不同,但本质上人与天共有阴阳之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