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道家之“道先天地说”

道家在论述“天人关系”时,认为宇宙天地与人是相通相连的,联系天、地、人的中介是精气,认为天人一气相通,老子在《道德经》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把“道”看成是宇宙之源、万物之本。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这是老子对宇宙生成模式的描画。天、地、人及宇宙万物都是由“道”化生的,离开“道”一切将不复存在。道家把整个宇宙、人及天地间万物看作是一个有机整体,在这个整体中,人是小宇宙,天、地和万物是大宇宙,人身小宇宙,宇宙大人身。人身的小宇宙也有其“道”,它与大宇宙同源、同构、互感。这些均可以用“气”“阴阳”和“五行”进行阐释,人的生是精、气、神的凝聚,人的死是精、气、神的离散。所以,道家提倡持盈保泰,保持精、气、神的盈满状态,不能无故虚耗以致枯竭,生命便可健康长久。为此,道家提出了“积神生气”“聚气生精”“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的一整套系统的“性命双修”的修炼方法,以期最大限度挖掘人体潜能,使自我小宇宙与大宇宙的精、气、神相感、相通、相应,这便是道家的“天人感应”,即“人天合一”。《道德经》构建了万物起源的整体观框架。老庄哲学思想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相统一的整体思想。道家创世哲学观点认为世界存在的根本是整体,部分从整体分化而来,从属于整体,不可脱离整体,整体决定和支配着部分。因此,认识世界必须立足于整体。要认识和把控部分,也应立足于整体。

道家认为道是万物之母,世间万物是由道生成,万物归一于“道”,融合为一体。《道德经》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使宇宙混成为一,混成之一又呈现形态分化,形态分化形成不同个体,个体因浑融于“道”而相统一。

《庄子·外篇·知北游》提出了“通天下一气耳”的思想,并以“气”解“一”,以“气”解“道”,这些遂成为中国古代元气论的肇始,反映了道家对宇宙之本源的认识,反映了修道养生家天人相应、道气相通、以道御气、以气养生的元气论思想。庄子主张“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人与自然万物为一体,是相统一的,宇宙中的一切都是相关联的整体。庄子认为要达到这种天人整体合一的状态,就必须通过“坐忘”“心斋”等无为的方式,达到物我两忘的“逍遥”境界。这些也都充分地体现出了天人合一的整体观思想。

大道浑然一体,不能分割。人与人、人与世界万物紧密联系、和谐统一,说明了道的整体性和不可分割性。《道德经》第十章:“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鉴,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知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为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第二十八章中讲道:“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知晓阳的显明重要,而且仍能坚守阴的柔和静谧,如同能包容天下之溪谷一般。能够如包容溪谷一般,就能维持优秀的德行,返本归元如婴儿一般纯真自然。声名显达虽能让自己尊贵荣耀,但仍能坚守低位而不矜,此为世人楷模。嘉德懿行,虚怀若谷,心处无极之境。虽知荣华显贵,却常怀谦卑柔顺之心,恰如溪谷包容天下,德高行远,自然质朴。朴木经过适当的雕琢,方可成为有用之器具。圣人用柔软谦卑之心,行光明正大之事,造福普罗大众,自然成为百官之长。故而,行事阴阳共存、刚柔并济,体现了一体两面、相辅相成的大治之道,不可分割独施。

《道德经》第三十九章:“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其致之。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贵高将恐蹶。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谷。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故致数誉无誉。是故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一”在此指“气”。“气”就是“道”的物质体现。因此,上述之所有得“一”,均指得“道”。这就是说,万物得“气”方得“道”,因此才能彰显各自的“德”。譬如,“天”之大“德”就是“清”,当“天”具备“清德”,才能称之为天,才能保持长久。至于如何拥有“清德”,还要得“气”。“气”,宇宙万物的本元,永恒存在,无形可见,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守“气”也就是“得一”,其途径就是遵循“道”。所以从根本上讲,“天”只有服从于“道”才能长久,才能“清”,“清”是“天”的常态。“道”和“德”的关系就是这样阐明的:首先,“道”决定“德”,“德”是具体事物上最符合“道”的表现;其次,“道”是永恒、唯一的,而“德”是千变万化的;第三,“德”是万物常态的表现,是万物最稳定的那个状态。天因为浑融一体而清明,地因为浑融一体而宁定,精神因为浑融一体而活灵,虚空因为浑融一体而到处充盈,万物因为浑融一体而生长,侯王因为与百姓浑融一体而保持了统治地位——这些(清、宁、灵等德能表现)都是因为它们达到了浑融一体而自然达成的。《道德经》对“天人合一”“天人一理”进行较详细的论述。故而,“一”者,天地之大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