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中国地域辽阔,中药资源丰富。自古以来,中医药学先辈们大多医药兼通,给后世留下了大量识药、采药、用药的典籍文献,尤其在临证运用金石类药方面积累了宝贵经验。金石类药包括金、玉、石、卤四大类,是本草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先秦的《山海经》《五十二病方》、明代的《本草纲目》等,均有相应记载并予逐渐完善。历代医家如张仲景、张锡纯等更是灵活运用金石类药,如石膏、芒硝、赭石、青礞石、朱砂、磁石、琥珀、龙骨、北寒水石、滑石、赤石脂等,治疗多种疾病。许多含有金石类药的经典名方更是效如桴鼓、屡起沉疴,如白虎汤、麻杏甘石汤、礞石滚痰丸、磁朱丸、生铁落饮、风引汤、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大承气汤、旋覆代赭汤、镇肝熄风汤等等,值得深入学习研究、挖掘整理并予以临证发挥。

自2010年始,我带领团队全面检索和查对1949年以前的历代金石本草和医案文献,对古代医家运用金石类药的宝贵经验进行了整理,著为《金石本草医案精编》,于2023年出版。此书对230种金石类药,按照金、玉、石、卤的顺序进行整理,每种药物从来源、始载、异名、产地、采收加工、性状特征、成分、性味归经、功能主治、用法用量、禁忌、附注等12个方面进行阐述。此书收载历代医家运用金石类药的医案2 000余则,将金石本草与医案互相对照,为现代学者的研究工作和临证实践提供了借鉴。

在全面整理学习古代医家运用金石类药经验的基础上,我将自己40余年来运用金石类药“清大热、化痰结、重降逆、安神志、定魂魄、止惊悸、去怯弱”之特性治疗神经精神疾病及其他疑难杂症的临证医案,分门别类,诠释注解,著成《金石类药临床应用》。本书载有我多年在医疗、教学、科研工作中总结并提出的“金石调神”理论和“精气神”理论。在上述理论指导下,我运用“五脏苦欲补泻”法则,临证遣方用药时悉心用兵布阵,选其味,用其性,调脏腑,畅经络。全书共有3章。第一章围绕金石类药调神的理论,系统介绍了金石类药的源流、金石类药的分类、金石类药的炮制方法、古代医家运用金石类药的经验、用药如用兵论与五脏苦欲补泻理论、精气神理论在精神疾病中的应用、金石类药调神的优势,以及金石类药临证应用注意事项等。第二章介绍了21种当前临床常用的金石类药,从药物的来源、始载、异名、产地、采收加工、性状特征、成分、性味归经、功能主治、用法用量、禁忌、临床应用、古代医案涉及病种等方面进行了介绍。第三章从临床应用的角度,围绕46种疾病,结合133个典型医案(含汤方142首、丸方9首),阐述了我运用金石类药的经验和临证体会。由于医案既涉及中医学的病名、证型(或中医学对某些疾病症状的描述),又涉及西医学的病名,故有以下几点说明:其一,病名诊断多数涵盖了中医学与西医学双重诊断病名。然而,中医学与西医学在理论体系上存在差异。如卑惵、灯笼病,在古代中医文献中有明确的病名记载及对临床表现的描述,但目前西医学中却无合适的病名与之对应,故这类疾病的医案只采用了中医诊断病名。对于西医学诊断明确,而中医学尚无明确病名者,则根据描述的症状表现,于医案中仅使用西医诊断病名,如拔毛癖等。其二,临床上许多西医学命名的疾病,中医学并无相应病名,此时则依古代医家的描述而赋予病名,或依症状或依证候表现而赋予病名,如抑郁障碍——郁病、焦虑障碍——忧虑病、社交恐惧症——喜惊、强迫症——百合病、躁狂发作——躁病、惊恐发作——惊悸等等。又如灼口综合征,以舌灼痛者命名为舌痛,以齿龈灼痛者命名为齿痛。其三,对于卑惵、灯笼病等中医病证,鉴于许多古代医家受年代、地理、信息、交通等因素影响,所涉内容匮乏,仅描述其某一证型(或两个证型),如记载卑惵仅有气血亏虚证、灯笼病仅有气滞血瘀证。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交通便利,患者来往方便,临证时所见病例的证候变化较多,所以该类疾病的证型远非古人所见仅此之属。对于临证时发现的新证型,本书均进行了补充和完善。其四,本书涉及的一些特色治疗思路与方法,均基于中医药学的经典理论。如灼口综合征、痉挛性斜颈等,与中医学的经络理论密切相关,故临证时采用对应的理法方药予以辨治,体现了辨治过程中“一病一方药、一证一特点”的原则。

本书医案记述之特点,体现了中医学、西医学与叙事医学的结合,也是中医叙事医学的应用。叙事医学强调医患一体,共同面对疾病的结局,其关注治病不仅是身体上的,还有心理上的。叙事医学不只是对患者在精神上给予抚慰,而是涉及诊疗的整个环节,充分融入患者的整个患病经历,更加精准地掌握病情。只有这样才能制订出有特点的治疗方案。所以,一份完整的医案,均有叙事医学的内容,精气神理论的体现。本书医案所用金石类药与人类同样禀受于大自然的生生之气,具有去怯、降逆、通神之功能。因此,发掘药物的潜在功能,开辟一个全新的药用世界,需要参悟药性、崇尚实践、潜心研究、奇兵妙用,方能做到宁可知药而不用,不可用药而不知。在精气神理论的指导下,灵活运用五脏苦欲补泻法则,以金石类药之四气五味、升降浮沉为基础,结合方剂的药物组成变化、剂量变化、剂型变化,纠正人体阴阳气血之偏倾,是用药如用兵之战略战术的充分体现,而本书中每一份病案亦综合呈现了上述内容。

本书是对我的思维形式(基础与临床工作方面)的一个总结。例如,在卒中后抑郁的小结中展示了临床工作中的科研思路和临床研究方法。患者发生卒中后在一定时间内产生的精神症状组群,与后期出现的卒中后焦虑、卒中后抑郁和血管性痴呆等3种不同疾病发生发展趋势之间具有一定联系。这种在临床中常见且极易被人忽视的症状组群,往往是并病、继发病的早期阶段,更是治未病、瘥后防复的干预时机。所以,作为一名医师,在具有临床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如果尚具有很好的科研思路,往往能够善于发现临床的问题和现象并加以解决。书中内容凝聚着几十年的科研成果,捕捉了金石类药所治不同疾病的重点、难点与异同点。本书医案所蕴内涵是从临床到科研、再从科研升华应用至临床的充分体现。

在多年的医疗、教学、科研工作中,逐渐形成了团队。共同信仰是为团队修身、为事业努力。欧阳修曰:“君子之修身也,内正其心,外正其容。”在团队合作、共同前进之时,恪守“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信念,团结奋进。在学习的道路上,要知常达变,扩大思路。书山有路“悟”为径,学海无涯“法”作舟。临床疗效是根本。我们应提倡根本,学习汲取先贤应用金石类药的经验与理念;开展金石类药的辨证应用,分证论治,分期论治,分病论治、分型论治。传承创新的关键是原创思维,这就需要求知、求理、求悟。“格物致知,躬身践履”是格言,“守正创新”是目标。

本书乃吾多年研究、运用金石类药的经验总结,所载病案亦为工作的一部分。但由于水平所限,疏漏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望同仁多予指导。因系统研究金石类药并将相关医案编纂成书者尚无先例,故难免挂一漏万,待本书付梓以后,将继续整理以前的病案,以臻完善。今后临床工作中,我会继续将金石类药应用于更多疾病之中并予以总结,以期提高疗效、扩大应用范围。最后,向参加本书资料收集整理的团队成员许芳、曲淼(女)、元培森、赵彤、冯玉桥等表示感谢!

唐启盛

2024年7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