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职业病三级预防理论与实践
- 曾强主编
- 2280字
- 2025-03-14 18:12:35
第四节 职业病三级预防典型案例
一、案例一
(一)案例基本情况
某市煤矿装备公司一男性职工因胸闷、咳嗽、咳痰1年于2014年8月入院。患者从事电焊作业7年,1年前开始无明显诱因出现胸闷,活动后加重,伴阵发性咳嗽,在职业健康查体发现“可疑尘肺”。询问其职业史发现,患者在2007年3月至2014年8月在该公司任电焊工,主要接触电焊粉尘,日工作10h。厂方提供的2014年环境监测与评价报告显示患者所在铆焊车间电焊烟尘浓度不超标,同工种已有人确诊为尘肺病。患者既往健康无烟酒嗜好,体格检查正常,营养状况一般,精神正常。经诊断认定为电焊工尘肺壹期。
(二)案例分析
焊接工艺是工业生产中广泛使用的一种技术,在焊接过程中不同材料制成的焊药、焊条芯和被焊接材料在高温的作用下熔化蒸发,逸散在空气中氧化冷凝而形成颗粒极细的气溶胶。电焊工长期吸入大量高浓度的电焊烟尘,尤其在密闭容器内或通风不良的环境中进行电焊作业,就有可能患电焊工尘肺。调查结果表明,该企业工作环境相对较好,车间配有2个风楼及30个窗户,工人配备有防尘口罩、面罩、护目镜等个人防护用品。该车间采用CO2气体保护焊加工方式,飞溅大,日常工作时有23台焊机同时工作,每人每天使用焊丝50~60kg,虽然既往现场环境粉尘浓度检测并未超标,但局部岗位检测中是否有超标现象并不清楚。该企业工作环境仅采用自然通风。此外虽然企业为工人安排了职业健康体检,但也存在未引起企业重视的现象,在体检中还发现其他相似症状的工人,被确诊为电焊工尘肺贰期,可见企业在二级预防方面工作不够完善。
(三)三级预防策略
如果从三级预防角度,可从以下方面避免或减少上述职业病的发生。
1.一级预防策略
通过对该企业的现场调查情况分析来看,该企业的焊接加工方式飞溅大,不能在有风处操作,应考虑以机械化、密闭化的工艺替代现有工艺,减少工人暴露量。企业应对职工进行上岗前健康体检,排除职业禁忌证。加强对工人的培训和宣传教育,提高工人的健康防护意识,加强工人对个人防护用品的使用。该企业应加强职业卫生管理,在醒目位置设置图形标识和警示语句等警示标识和中文警示说明,并且警示说明产生职业病危害的种类、后果、预防和应急处置措施等内容。虽然该现场环境粉尘浓度并未超标,但该企业应设置行动水平,加强局部岗位粉尘浓度的监测,若出现超标或超过行动水平的现象,应采取相应的技术及管理控制措施。
2.二级预防策略
该企业同工种已被确诊为尘肺的工人,应加强重视,对职工定期进行职业健康检查工作,尽早发现健康损害并进行治疗。同时在进行现场环境粉尘浓度检测的同时,应加强对局部岗位粉尘浓度和个体粉尘浓度的检测。
3.三级预防策略
该患者在体检发现可疑尘肺入院治疗好转后,应及时调离原岗位妥善安置,更换作业岗位,脱离暴露环境,避免继续接触电焊作业。
二、案例二
(一)案例基本情况
2002年4月16日(事故前1日),某锑矿爆破矿石作业后,开启压入式通风设备排风1h左右。4月17日即事故当日凌晨4时30分又通风40min后,4名矿工进入矿井,行至距离洞口约250m处相继昏倒。第二批下井的4名工人发现险情,急忙返回求救,其中1人在距井口40m处昏倒,另3人跑出井外。本矿点和邻近矿点的矿工随即进入矿井救人,其间又有20多人相继窒息、中毒。当地消防支队在9时10分接到报案后,9时50分赶到现场投入抢救,将井下20余人全部救出,10名消防队员也出现不同程度窒息中毒症状。本次事故共造成3名矿工死亡,1名矿工和1名消防队员重伤,23名矿工和9名消防队员中毒。
(二)案例分析
在长期不开放的矿井等密闭空间作业,可引起二氧化碳中毒。该事故矿井爆破后通风不足,导致二氧化碳蓄积。此外该事故矿井为锑矿,多以硫化物存在,可能存在二氧化硫气体,爆破后的炮烟氮氧化物在矿井内的潮湿环境下形成酸性介质,分解硫化物,进而可产生硫化氢气体。上述三种气体,在密闭空间作业环境内,通过呼吸道吸入人体,常引起急性中毒。针对事故矿井调查表明,该矿井为独眼矿井开采,巷道宽1.5m,高1.6m,深约450m,采用压入式送风,每小时送风量90m3/h,按矿井下空间100m3计算,至少需送风10h才能将井内空气置换一次,所以当时采用的通风设施不能达到有效通风的效果。根据现场空气采样检测,距井口90m和140m处二氧化碳含量均大于2.0%,而事故发生地距采样点相对落差为5m,根据二氧化碳易于蓄积在低处的特性,估计事故点二氧化碳含量远远高于20%。另外,入院者反映现场有异常臭味,分析可能为硫化氢联合作用。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和现场调查结果分析,该起事故被认定为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急性职业性中毒,此外不排除硫化氢气体中毒。
(三)三级预防策略
如果从三级预防角度,可从以下方面避免或减少上述职业病的发生。
1.一级预防策略
通过作业环境的现场调查情况分析来看,矿井爆破后应加强机械通风,待现场空气采样检测合格后再进入矿井作业。企业应加强职业卫生管理,制定矿井下工作制度,在作业区应有专人开展监护,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加强作业工人的上岗前体检,发现有职业禁忌证者,避免从事该工作。此外需加强对作业工人的培训和宣传教育,提高工人的健康防护意识。配备防毒面具或口罩等呼吸个人防护用品,加强作业工人对个人防护用品的使用,未使用个人防护用品工人不下矿井,降低毒物的直接吸入。
2.二级预防策略
对于密闭空间作业环境应加强有毒气体的检测,待环境中有毒气体浓度降低至职业接触限值以下后,再进入作业环境中。加强工人的在岗期间职业健康检查。
3.三级预防策略
在发生中毒后,抢救人员必须佩戴空气呼吸器进入现场,没有防护时,不应开展盲目救援。救援人员进入现场后,应立即将中毒者移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采取对症治疗和处理,并尽快就医。
(曾 强 倪 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