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职业病三级预防理论与实践
- 曾强主编
- 1683字
- 2025-03-14 18:12:35
第三节 我国职业病防治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结合职业病三级预防体系,纵观我国职业病的发病态势、职业病防治的政策和措施,不难看出,我国职业病防治面临着新的问题和挑战。
一、职业病一级预防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虽然一级预防可从根本上消除或控制职业有害因素,但在实际工作中仍存在许多问题。
(一)职业卫生相关的标准、法规不健全
虽然我国职业卫生标准在逐步修订,但仍存在一些职业有害因素相关标准制定时间久远,不适用于现代生产工艺;已制定的条款缺乏相应的技术标准或者实施细则的配合;还有一些法规范围较为宽泛,行业针对性差,管理弹性大。随着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企业管理和职业类型也呈现出多元发展的趋势,随之出现新的职业有害因素,对于这些因素仍需进一步补充相关技术标准上的不足。
(二)改进生产工艺和生产设备所需成本高昂
改进生产工艺和生产设备,使其符合标准的设计要求,能够从根本上消除或减少工人接触职业性有害因素的机会,但是改进生产工艺和生产设备需要长时间的研制,所耗费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也较大,所需成本和费用高昂,此外改进生产工艺和生产设备有时也难以完全达到避免职业病发生的理想效果。
(三)用人单位和个人防护意识缺乏
企业忽视《职业病防治法》,未履行主体责任和义务,用人单位对职业病防护资金投入少,防护用品未能及时更新,缺乏相应的管理制度,工人对于个体防护用品使用的依从性还有待提升,进而导致工人对于个体防护用品的合理使用受到限制。另外由于用人单位和个人的防护意识缺乏,部分企业在上岗前未按照《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的要求对就业者进行职业禁忌证的筛查。
(四)控制个体危害因素任务艰巨
目前已经明确的能够增加职业病发病危险的个体危害因素较多,包括社会经济因素、健康行为因素和生活方式因素等多种多样,且个体危害因素的控制是针对整个人群的,控制范围广泛,任务艰巨。
(五)职业病监测数据收集困难
虽然我国目前有职业病及健康危害因素监测信息系统,但监测数据在收集和报告过程中存在数据准确性的问题,其数据来源广泛,涉及多个部门,且企业在报告时会在考虑自身利益的前提下,提供不完整资料、造假资料或拒不提供资料,难以有效整合分析,获得指导职业病防治工作的信息。
二、职业病二级预防中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一)职业健康体检有待更新,对于早期发现职业病的能力有限
目前我国职业健康体检的项目和指标较为固定和传统,对于早期发现和预防职业病的能力还很有限,一些新型的职业病早期生物标志物还未被纳入常规的职业健康体检中,职业健康体检的项目和指标有待更新。
(二)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机构的检测质量参差不齐
截至2017年9月底,全国实有企业总量共2 907.23万户,对如此多的企业进行职业病的检测评价,工作任务艰巨。但我国目前职业卫生现场调查与监测技术服务机构服务能力不同,行业入职门槛不高,很多非专业人员进入职业卫生领域。大多数监测机构为民营企业,在检测仪器设备上投入不足,检测仪器精密度和灵敏度达不到要求,或结果存在偏差,使得有的企业作业场所劳动卫生调查资料难以反映实际情况。这也对监管部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职业病的早期诊断难度大
职业病病因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多数职业病为生产环境中众多有害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导致个体和群体复杂的健康损害,给职业病诊断带来极大的不确定性和难度。但目前部分具备职业病诊断资质的医疗机构及其可诊断职业病种类不能满足辖区职业病发病情况和多病种并存的现状,职业病的早期诊断难度巨大。
三、职业病三级预防中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一)职业病治疗困难
由于缺乏专业的职业病临床治疗与康复机构,患者不得不远赴其他机构进行治疗,不利于职业病三级预防工作的开展。专业从事职业病专科医院或综合医院职业病科的职业病治疗被弱化,技术、设备等发展滞后,专业从事职业病预防和治疗工作的职业病防治院数量少,技术力量分散。
(二)一些职业病无法根治,预后负担较大
目前除少数职业中毒有特殊的解毒治疗外,大多数的职业病主要采取对症治疗,并没有根治方法,因此一旦造成职业病将伴随患者终身,影响患者的生命质量,预后成本较高,对社会和个人造成较大的经济负担。
(曾 强 李晓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