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头皮黑色素瘤
内容要点:
1.黑色素瘤恶性程度极高,尽管占皮肤肿瘤比例不到10%,却占皮肤肿瘤死亡病例的大部分,多发生于皮肤或接近皮肤的黏膜,也见于软脑膜和脉络膜。
2.病变部位头皮有黑色素斑或黑痣,因理发、洗头、搔痒的反复刺激或长期戴帽压迫摩擦,表皮糜烂,依附的毛发脱落,并逐渐增大发生瘤变。
3.临床根据原发灶的范围、淋巴结转移的情况和影像学检查有否远隔转移等结果来估测病期。临床上对于黑色素瘤的诊断靠病理检查证实。
4.手术治疗宜早期施行对原发瘤的切除,若冰冻切片证实为黑色素瘤,则手术应做扩大切除。
黑色素瘤(melanoma)于19世纪初由Garswell命名,1894年Paget提出其来源于黑痣。白色人种比有色人种多见,好发于成年人,并随年龄增长发病风险增加。肿瘤起源于外胚叶的神经嵴,黑色素细胞位于表皮层与基底细胞间排列,细胞产生色素后,通过树状突将黑色素颗粒输送到基底细胞和毛发内。黑色素瘤恶性程度极高,尽管占皮肤肿瘤比例不到10%,却占皮肤肿瘤死亡病例的大部分,多发生于皮肤或接近皮肤的黏膜,也见于软脑膜和脉络膜。
一、病因
目前的研究对于黑色素细胞瘤变的真正原因尚不清楚,可能与良性黑色素斑块、阳光和紫外线照射、种族、遗传、外伤、慢性机械刺激等因素有关。
二、临床过程
病变部位头皮有黑色素斑或黑痣,因理发、洗头、搔痒的反复刺激或长期戴帽压迫摩擦,表皮糜烂,依附的毛发脱落,并逐渐增大发生瘤变。
三、临床分期
临床根据原发灶的范围、淋巴结转移的情况和影像学检查有否远隔转移等结果来估测病期。Ⅰ期:无区域淋巴结转移;Ⅱ期:伴有区域淋巴结转移;Ⅲ期:伴有远处转移。
四、病理分型
1.大上皮样细胞
多见,细胞呈多边形。
2.小上皮样细胞
核大而不典型。
3.梭形细胞
胞质呈原纤维样,核大染色深。
4.畸形细胞
为单核或多核。
5.树枝突细胞
比正常黑色素细胞大,胞核异型,瘤细胞对酪氨酸酶呈强阳性反应。
五、诊断
临床上对于黑色素瘤诊断一般不难,少数不典型者,要靠病理检查证实。下列检查有助诊断:
1.抗人黑色素瘤血清作间接免疫荧光标记黑色素组织,当抗血清稀释为1∶2时,最高阳性率可达89%。
2.用Vacca双PAP免疫酶标记法标记测定,当抗血清稀释度为1∶400时,82.14%呈阳性反应。
3.色素原检查,黑色素原经肾排出后氧化,使尿液呈暗褐色,称黑色尿。若在尿液中加入氯化铁、重铬酸钾、硫酸,可促进其氧化,再加硝酸钠,尿液呈紫色;先加醋酸,再加氢氧化钠,尿液呈蓝色。
六、鉴别诊断
1.具有黑色素性的病变
(1)幼年性蓝色素瘤:为良性,呈紫红色豆粒大小结节,色素分布均匀,边缘光滑,无毛发,局部皮肤变薄,切片检查黑色素缺如。
(2)色素性基底细胞癌。
(3)头皮纤维瘤:生长缓慢,表面常有均匀色素,界限清楚,瘤质常较硬,与表皮粘连紧密。
(4)日光性雀斑样痣:多见于老年人,日光暴晒部位,色素均匀,边缘整齐。
(5)某些血管性疾病:如头皮血管瘤、栓塞性毛细血管性动脉瘤等。
2.非色素性病变
黑色素瘤与非色素性病变的鉴别,如化脓性肉芽肿、有局部炎症史。
七、治疗
1.手术切除
手术治疗宜早期施行对原发瘤的切除,若冰冻切片证实为黑色素瘤,则手术应做扩大切除。传统理论认为切除范围应包括瘤外5cm区域。但近年来倾向于同意Mohs的观点,认为面部只需切除瘤外1cm的区域,其他部位黑色素瘤切除瘤外2cm区域即足够。术后4~6周,可根据头皮淋巴结引流方向作区域性头颈部淋巴清除,有利于提高生存率。
2.物理治疗
物理治疗适用于浅表型和早期病变,可用激光或液氮,术后辅以放疗。
3.化疗
抗黑色素瘤素(达卡巴嗪,简称DIC或DTIC),每日2.5mg/kg加入150ml 5%葡萄糖液或生理盐水中,快速静脉滴注(10~15分钟),连用10日为一疗程,3周后可做第二疗程。可抑制骨髓和胃肠道反应及感冒样症状,应用第二疗程前做白细胞数检查。对晚期患者可试行同侧颈外动脉插管,便于多次连续注射治疗,以提高疗效。
洛莫司汀每日2.5mg/kg加入250~500ml5%葡萄糖液或生理盐水中,静脉滴注,每周2次,连用3周为一疗程。
氯乙环己亚硝脲(CCNU)200mg,1次口服,每6周1次,服药前注射甲氧氯普胺以防呕吐。CCNU亦具有抑制骨髓作用,需反复检查白细胞数。
4.免疫治疗
目前的研究认为可应用自身肿瘤制成的疫苗,皮内注射,每周1~2次。此外,可选用白介素-2(每日2万U,20日为一疗程)、卡介苗接种、转移因子、左旋咪唑、LAK细胞、中药等以提高免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