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头皮血管瘤

内容要点:

1.血管瘤是起源于血管的良性肿瘤,或发生于全身皮肤,亦见于肝、脑等脏器及肌肉组织。

2.常见的头皮血管瘤有头皮毛细血管瘤、头皮海绵状血管瘤、蔓状血管瘤等。

3.目前的治疗主要是手术治疗,相对于头皮癌而言,其总体预后较好。

一、毛细血管瘤

头皮毛细血管瘤(capillary hemangioma)多见于女婴,一般在出生后数天出现,逐渐增大,一年内可长到极限,之后常停止生长或自行消失。损害为一个或数个,直径2~4cm,高出皮肤,呈草莓状分叶,边界清楚,质软,呈葡萄酒色或鲜红色,压之色褪,生长在发际内者因受密集的毛囊影响呈暗色。

(一)病理特点

此瘤多为错构瘤,瘤内毛细血管和内皮细胞均有明显增生。瘤细胞胞体较大呈圆形或椭圆形,细胞排列不止一层,呈条索状,因而有的仅见窄小而不清楚的管腔,可发生纤维化。

(二)治疗方法

一般先观察数年,如不消退或影响美容,可用5%鱼肝油酸钠溶液或1%~10%硫酸盐溶液注射于血管瘤底部,每次0.1~0.5ml,需用数次方见效;冷冻疗法:常用液态氮选择适当治疗。硬化剂适用于小血管瘤,为常用疗法;激光治疗;32-磷贴敷或X线照射,可使毛细血管栓塞,瘤体萎缩;皮质激素治疗用于发展快或范围较大者,可抑制血管瘤扩大;手术切除适用于瘤体较大者,效果好但留有瘢痕。

二、海绵状血管瘤

头皮海绵状血管瘤(cavernoma)常在出生时或生后不久发生,成人较少见,损害多见于睑裂附近;随小儿成长而增长,局部呈隆起肿块,边界不清楚,质软有弹性感,呈紫红色,压之可缩小,释手后可恢复原状。瘤体较大时可有沉重感或隐痛。本病可伴有血小板减少症和紫癜。

(一)病理特点

海绵状血管瘤主要由小静脉和脂肪组织构成,多生长在皮下组织,镜下可见大小不等,形状不一的血窦,窦内壁衬以单层内皮细胞,外周由分布不均的疏松胶原纤维和少量平滑肌细胞组成的厚壁包绕。窦内可有血栓形成或钙化。

(二)治疗方法

对较大肿瘤宜先做血管造影,自供血动脉内或局部注入造影剂,以了解其确切范围,利于术中控制出血和彻底切除。术后若留有残余,可辅以放疗和硬化剂局部注射。

三、蔓状血管瘤

蔓状血管瘤(angioma arterial racemosum)由粗大扭曲的血管构成,外观呈蚯蚓状或条索状,大多属静脉血管,亦可有动脉或动静脉瘘。常发生在皮下或肌肉内,亦可侵及颅骨,范围较大,甚至遍及全头皮。触之柔软,有膨胀和搏动感,可在皮下滑动,有弹性,压迫后瘤体可缩小,解压后即恢复原状,听诊时可有吹风样杂音。

蔓状血管瘤的治疗宜尽早施行手术切除,术前须做血管造影,若造影显示与颅内血管沟通者,术前应做好充分准备。必要时做一侧颈外动脉结扎或在瘤周边做头皮全层连续缝扎。范围较大涉及头皮全层者,术前须做植皮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