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房颤疾病概述和防治策略

一、房颤疾病概述

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简称房颤)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心律失常。在心电图上表现为正常的窦性P波消失,代之以波幅、形态及间期不一的连续颤动波,频率在350~600次/min。房颤的主要危害包括引起脑卒中、心力衰竭(简称心衰)、心肌缺血、肾功能损伤以及认知功能障碍等。房颤发病率高,致残率、致死率亦高,是威胁我国居民健康、加重社会医疗负担的重大慢性心血管疾病。开展房颤综合管理,尤其是以区域管理为核心的房颤中心联盟管理模式,将有助于规范房颤诊疗,提高患者获益,减少社会的医疗支出。

1.房颤的流行病学

国内有限的流行病学调查表明,我国人群的房颤患病率为0.65%~0.74%;患病率及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逐步增加,男女人群患病率:低于60岁分别为0.43%和0.44%,大于60岁分别为1.83%和1.92%,大于80岁则均高达7.5%[1、2]。40岁以上男性和女性的房颤患病终身风险分别为26%和23%。房颤导致女性全因死亡率增加2倍,男性全因死亡率增加1.5倍[3]。房颤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为进行性心衰、心搏骤停及脑卒中[4];根据年龄校正的失能调整生命年(disability-adjusted life year,DALY)评估,房颤导致的致残率男性为64.5/10万人,女性为45.9/10万人[5]。房颤导致的医疗费用也很高,美国和欧洲分别为每年10 100~14 200美元/患者和450~3 000欧元 /患者 [6]

2.房颤的分类

目前,临床多根据发作频率和持续时间进行房颤分类,可分为首诊房颤、阵发性房颤、持续性房颤、长程持续性房颤和永久性房颤5类(表1-1)[7、8]

表1-1 房颤的分类

3.房颤的发生机制

房颤发生机制主要包括电生理机制和病理生理机制。

(1)电生理机制:

包括房颤的触发和维持两部分。肺静脉以及肺静脉外(上腔静脉、Marshall静脉等)异常电触发灶是近年被证实和公认的房颤发生机制,是目前广泛开展的电隔离肺静脉前庭、上腔静脉等治疗房颤的电生理依据[9]。房颤的电生理维持机制目前尚未被完全阐明,有多发子波折返[10]、局灶激动 [11]、转子样激动 [12]等多种学说。

(2)病理生理机制:

包括重构以及多种房颤危险因素。房颤的发生可改变心房原有的电学和组织学特性而形成重构。心房重构早期表现为电生理及离子通道特征发生变化的电重构,晚期则表现为心房肌和细胞外基质等的纤维化、淀粉样变、细胞凋亡等组织结构改变的结构重构。除此之外,自主神经[13]、遗传、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活性[14]、炎症等都一定程度参与房颤的产生和维持。

高龄、遗传因素、性别差异等不可调控因素及高血压、糖尿病、吸烟、肥胖、阻塞性睡眠障碍等可调控因素均可导致心房电重构和结构重构;而心衰和心肌缺血等原发心血管疾病则与房颤互为因果、相互促进,使疾病进展加速和预后恶化。

4.房颤的危害

有资料显示,房颤可使死亡风险增加1.5~3.5倍,认知障碍和血管性痴呆风险增加1.4~1.6倍;20%~30%的脑卒中由房颤所致;房颤患者中20%~30%会发生左心室功能衰竭,16%~20%出现抑郁症,60%生活质量降低,10%~40%每年需要住院治疗。

(1)增加缺血性脑卒中及外周动脉栓塞风险:

房颤患者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率为1.92%/年,是非房颤患者的4~5倍。房颤脑卒中的致死率及致残率分别为20%和60%。房颤患者外周动脉栓塞发生率略低,约为0.24%/年,常见外周动脉栓塞部位按发生率高低依次为下肢、肠系膜及内脏、上肢。房颤导致外周动脉栓塞患者中,60%需要介入或外科手术干预,事件发生30d内致残和致死率分别为20%和25%[14]

(2)诱发和加重心衰:

心衰和房颤的危险因素相似,故常同时存在,并形成恶性循环,房颤可使心衰的患病率增加3倍,并加重心衰症状[15]。心衰(包括射血分数保留的心衰)是房颤重要的危险因素。房颤发生率在纽约心功能Ⅰ级患者中小于10%,在Ⅳ级患者中则高达55%。此外,心衰还会导致房颤患者的心室率明显增快[15]

(3)增加心肌梗死风险:

房颤患者发生心肌梗死的风险增加2倍。其中,房颤合并稳定型心绞痛、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心脏瓣膜病、心衰患者的心肌梗死发生率更高,分别为 11.5%/年、6.3%/年、4.47%/年和 2.9%/年 [16]

(4)降低认知功能:

房颤可增加认知功能下降、痴呆、阿尔茨海默病、血管性痴呆的发生风险[17]

(5)导致肾功能恶化:

肾功能不全是房颤的危险因素,同时房颤患者发生肾功能不全的风险也增加[18]

5.房颤的临床评估

(1)症状:

心悸、乏力、胸闷、运动耐量下降是房颤最常见的临床症状。在心脏结构与功能正常的初发和阵发性房颤患者中,由于节律、心率异常所引起的心悸可能是主要临床表现;持续性房颤患者则多表现为运动耐量降低,出现胸闷、乏力等症状。房颤引起心室停搏可导致脑供血不足而发生黑矇、晕厥。房颤并发左心房、左心耳血栓,易引起动脉栓塞,其中脑动脉栓塞最常见,是致残和致死的重要原因。此外,房颤可致患者入睡困难、心理困扰、生活质量降低,也需临床医生给予足够的关注和处理。

(2)体征:

房颤的特异性体征为心律绝对不齐、心音强弱不等、脉搏短绌等。

(3)实验室检查:

初始评估时,应重点关注血清电解质、肝肾功能、全血常规、甲状腺功能等。

(4)影像学等检查:

初始评估时,应常规行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以明确有无心脏结构和功能异常、心房大小及是否有附壁血栓等。对于拟行复律、消融或左心耳封堵的房颤患者,应在术前行经食管心脏超声检查以了解左心耳是否有血栓。心脏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r tomography,CT)、心脏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检查可观察心脏整体结构,明确心房、心耳形态与大小及其与肺静脉的解剖关系。心电图、动态心电图、植入型心电记录仪或带有心电监测功能的心脏起搏器、智能手机/手表等均可用来监测房颤,评估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