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眼圈

【概述】

黑眼圈,相当于西医学的眶周色素沉着症,或称眶周黑变病,是一种以眼眶周围皮肤颜色加深,形成黑色环状为特征的皮肤病。本病在西医学中最早于1918年由德国人Peters报道。根据其发病特点,中医学文献中,亦有称之为“两目黯黑”者。如汉代《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记载:“五劳虚极羸瘦,腹满不能饮食,食伤、忧伤、饮伤、房室伤、饥伤、劳伤、经络营卫气伤,内有干血,肌肤甲错,两目黯黑。缓中补虚,大黄䗪虫丸主之。”清代《金匮要略心典·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注释:“虚劳症,有夹外邪者,如上所谓风气百疾是也。有夹瘀者,则此所谓五劳诸伤,内有干血者是也。夫风气不去,则是以贼正气而生长不荣,干血不去,则足以留新血而渗灌不周,故去之不可不早也。”本病多见于成年人,男女均可罹患,常可伴有家族病史而累代不绝。皮损多对称分布于上下眼睑,并可延伸至两眉及颧部。患者常有其他慢性疾病。

本病多因禀赋素弱,肾水不足,虚火上炎,肤失荣润所致;或因五劳虚极,营卫受损,经络阻隔,内有干血,肤腠不得濡养,精气不能上荣于目而致。

初起目眶四周,肤色加深,宽约指许,逐渐呈黑褐色环状,匡廓鲜明,边缘整齐,压之不褪色,甚者可延伸至眉颧之处。

【辨证论治】

1.凡两目黯黑,晦无光泽,伴面黄肌瘦,少腹痞块,固定不移,按之痛剧,肌肤甲错,妇人月事不调,舌暗瘀斑,脉象涩滞者,为瘀血阻滞,肤失濡养证。治宜缓中补虚,化瘀通络法,方选当归芍药散化裁。药用:当归15g,红花6g,川芎10g,柴胡6g,丹参15g,生山药15g,白术10g,茯苓15g,党参12g,黄芪15g,另:大黄䗪虫丸 2丸(送服),水煎服。

2.若目周青黑,面色无华,伴腰酸腿软,足膝无力,五心烦热,潮热盗汗,舌红少津,脉象细数者,为肾阴不足,虚火上炎证。治宜滋阴补肾,清降虚火法,方选知柏地黄丸化裁。药用:盐知母 12g,盐黄柏 12g,熟地黄30g,生山药15g,山萸肉 12g,牡丹皮 10g,茯苓 12g,天冬12g,地骨皮12g,玄参10g,女贞子15g,枸杞子15g,黄精15g,水煎服。伴有家族病史者,可配服龟鹿二仙胶或龟灵集。

【调养】

除治疗外,应注意劳逸结合;按时睡卧,防止眼目疲劳;调摄七情,畅达五志,戒除烦恼忧虑;有其他慢性疾病者如月经不调、脾胃失和等,亦应结合临床表现,同时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