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版 自序

中医对皮肤病的记载历史十分久远,早在公元前14世纪的殷墟甲骨文中就有疕(头疮、疮疡)、疥(瘙痒性皮肤病)的记载。《周礼·天官》已把医生分为疾医、疡医、食医、兽医四大类。其中“疡医掌肿疡、溃疡、金疡、折疡之祝药、劀杀之齐”。这也是世界医学史上最早的分科记载。马王堆汉墓帛书《五十二病方》中已有对于白处、白瘈、瘙、、面赤等色素脱失性、瘙痒性、皮脂溢出性皮肤病的记载与描述。战国时期的《山海经》中已记载许多药物可以治疗、预防皮外科疾病,如:黄藋(浴之已疥)、薰草(佩之已疠)、杜衡(食之已瘿)、丹木(食之已痒)、赤(食之不疥)、鲮(食之无肿疾)等。战国末期的《云梦秦简》中对麻风的症状、诊断已非常精确,书中详尽记载了麻风患者眉毛脱去、鼻柱断坏、足底溃烂、毛发脱落、声音嘶哑等典型表现,这在世界麻风史上也是巨大贡献。《黄帝内经》中记载的痤、痱、疹、疔、疽、爪枯、唇胗、脱疽、瘾疹、米疽、面尘、厉风、皮痹、肌痹、血痹、脑灼、发落等,几乎包括了全身各个部位的皮肤病。《神农本草经》虽是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但其中也收载了疥、白秃、息肉、面黑、瘾疹、血痹、肬、面皯疱、黑子、阴蚀、浸淫、酒渣鼻等皮肤病。《难经》中已有面黑如黧、皮肤痛、皮肤涩、毛落、面黑等病症。东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中收录了相当于西医的荨麻疹、眼-口-生殖器综合征、后天性秃发、湿疹、角皮症、女阴溃疡、面部脂溢性皮炎、黑皮哮喘、色汗症、眼周着色过度等病。书中许多方剂沿用至今而长盛不衰。尤其在治疗女阴溃疡的外治法中,有“以绵缠箸如茧,浸汤沥阴中”的记载,可称是世界上医用棉签的最早发明者。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刘涓子鬼遗方》《针灸甲乙经》中已记载有恶肉、恶脉、恶核、风毒肿、气痛、漆疮、白癞、酒渣鼻、疠疡、面䵟、面生疱疮、胡臭、热疮、灸疮、丹毒等,不仅症状详尽,而且其中许多确有实效的方剂沿用至今。隋代《诸病源候论》的成就尤为卓著,堪称巨擘。其所论范围甚广,分类精细。全书共50卷,67门,1 720条,记载了相当于西医的皮角、蓝痣、皮肤异色症、结节性红斑、传染性软疣、多毛症、秃发、暴发性紫癜、中毒性红斑、蒙古斑、神经性皮炎、小儿丹毒、冷荨麻疹、热荨麻疹、气性坏疽、皮肤炭疽、新生儿红皮病、静脉曲张性湿疹、甲缘逆剥、角质松解症、口周皮炎、慢性唇炎等皮外科疾病360余论,为后世皮科的发展开创了先河。

唐宋以降至清末之前的1 000多年中,中医古籍记载的皮肤病就更是不胜枚举了。尽管由于年代浸远,兵燹佚文,简编残蠹者,屡见不鲜,许多珍贵史料已不复存,但从现存的文献中可知,中医对许多皮肤病的记载仍为世界首创,有些较西医早几百年,甚至千余年。如1860年法国人Gilbert首先报道玫瑰糠疹(pityriasis rosea),实际上在刊于1604年的《外科启玄》中已被称为风热疮。1860年奥地利人Hebra最先提出的多形红斑(erythema multiforme),然而早在1569年《疮疡经验全书》中就有相关记载,称之为猫眼疮,并描述为“形如猫眼,光彩闪烁,无脓无血”,这比当今任何西医学皮科著作的描述都更加形象、准确、生动、具体。1868年奥地利人Hebra首先描述红皮病(erythroderma),但早在1694年《洞天奥旨》中就称之为火丹疮,并形容“火丹疮,遍身俱现红紫,与发斑相同。然斑随现随消,不若火丹,一身尽红”,这与当今该病的概念也是一致的。1869年英国人Wilson最先命名了扁平苔藓(lichen planus),实际上1602年《疡医证治准绳》已称之为紫癜风,其中“皮肤生紫点,搔之皮起”的诊断方法,当今仍然适用。1870年英国人Paget首先命名的Paget’s病(湿疹样癌),早在1604年《外科启玄》中就称之为乳疳。1870年德国人Valkmann最早提出的肉芽肿性唇炎(cheilitis granulomatosa)、腺性唇炎(cheilitis glandularis),则早在 610年《诸病源候论》中已被称为唇疮、唇生核。1895年德国人Bernhardt提出的股外侧皮神经炎(lateral femoral cutaneous neuritis),在《黄帝内经》《金匮要略》中均被称为血痹,除有相应的理法方药外,尚有针刺治疗法。1917年奥地利人Riehl首先命名的里尔黑变病(Riehl’s melanosis),是以面部色素沉着为特征的疾病,而早在《黄帝内经》《难经》中就称之为面尘、面黑如黧,1742年《医宗金鉴》更准确地形容为“初起色如尘垢,日久黑似煤形,枯暗不泽”,1831年《外科证治全书》亦记载本病为“面色如尘垢,日久煤黑,形枯不泽,或起大小黑斑,与面肤相平”,这些生动具体的描述,比当今西医的记载还要准确。1918年奥地利人Lipschütz首先报道了急性女阴溃疡(ulcus vulvae acutum),而早在《神农本草经》中就有阴蚀疽之名,《金匮要略》中则称为阴伤蚀疮,并且理法方药俱全,内外治疗皆备。

1937年土耳其人Behcet最先命名的眼-口-生殖器综合征(oculo-oral-genital syndrome),把以生于口、生殖器溃疡及眼部虹膜睫状体炎为主要表现的三联综合征当作一种独立的疾病提出,故也称为Behcet's病。实际上,早在东汉《金匮要略》中,张仲景就已称之为狐惑病,书中的方剂至今还被应用,这比Behcet早了1 700余年。1938年日本医生太田正雄首先命名了太田痣(nevus of Ota),实际上在1830年刊行的《医林改错》一书中,王清任已经用通窍活血汤治疗青记脸了。上述资料仅是九牛一毛。惜历史条件所限,清代以前无皮肤专科,有关皮肤病的记载,均散在于外科、内科、儿科、妇科,甚至本草、方剂、针灸等典籍之中,故鲜有皮科专著,这在客观上也使中医皮科的发展受到一定的限制。

余曾有志于弘扬中医对皮科的伟大功绩,遂博采广收,网罗群书。每遇所得,则笔录于斯,驽蹇之乘,焚膏继晷,历时十余稔,渐有所获。经去芜取菁,汰伪存真,集腋成裘,蒐成一册,所谓创始者难为用,后起者易为功。1986年曾出版《皮科便览》,1989年出版《皮科易览》,1996年出版《皮科百览》,1998年主编《皮肤病防治358问》,先后收到大量读者来函,希望能将前书修订增辑。为此,几年来诊读之余,浏览古今,搜索枯肠,对前书整理增订,使复者芟之,漏者补之,阙者增之,讹者绳之,误者修之,并仍依前书体例,从名释、别名、文献、发病、病因、病机、症状、辨证、诊治、护理、预防等诸方面加以阐述,按照古人常用的部位分类法,收载以皮肤病为主,及某些有皮肤损害表现的内科、外科、传染科等疾病共300余种,虽非集成,亦粗大备,僭曰《皮科证治概要》。

书末附篇中有中西医皮肤病病名参照近1 200条,使读者在遇中西医病名间的相同、相似、相近或相关时查阅,可免受夜行歧路之苦,但切不可胶柱鼓瑟,完全对号入座。故不曰对照,只言参照。在辨证论治选粹部分中,增入近10余年的有关论述、著作、讲座,有些是尚未公开发表者,一并托出,以飨读者。此举意在开发童蒙,启迪后学,宣扬至理。但终因才疏学浅,自视欠仄,书中引用相关西医病名资料,仅限于所能查到的英文版文献,讹舛纰缪,在所难免,敬希广大读者赐教。

本书幸承家父、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所李伯纯教授生前寄予厚望并曾题写书名,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庄国康教授及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纪晓平教授作序,并由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苑景春主任药师协助整理,为本书增辉。中国中医研究院图书馆、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图书馆、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等,在文献资料方面鼎力相助,在此一并致谢。

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

1999年6月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