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儿童口腔疾病治疗计划的制订

一、儿童口腔疾病治疗计划制订的基本原则

1.处理主诉疾病

医生接诊儿童患者时需要进行较全面的口腔检查,并制订详细的疾病治疗计划,治疗应以处置患儿和家长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为主。

2.合理安排疾病治疗顺序

患儿通常对疼痛和较长的治疗时间耐受度差,从儿童心理角度考虑,除了解决主诉问题外,首次就诊应当选择诊疗时间较短且不会产生明显疼痛感的治疗,如窝沟封闭、氟防龋治疗及浅龋充填等,帮助患儿逐步适应。后续的治疗中,再适当选择治疗过程较复杂的操作。

3.必要的预防措施

口腔疾病的预防和治疗都是儿童口腔科医生工作的重点。治疗过程也需要包含必要的口腔健康宣教和饮食指导。

4.多学科综合序列治疗

多学科综合序列治疗是指针对某个患儿的某种疾病,自患儿出生至成人的每个生长发育阶段,由多学科医生共同参与,有计划地在治疗的最佳时期,采用最适宜的治疗方式,达到最理想的治疗效果。儿童处于不断变化的成长过程,多学科综合序列治疗要求连续、联合,不仅涉及口腔的各个学科,同时涉及耳鼻喉医学、儿科学、护理学及心理学等。

5.定期复查

通常建议儿童3 ~ 6个月进行一次口腔检查,有利于疾病的早发现、早诊断和早治疗。根尖诱导成形术、牙髓切断术和牙髓再生治疗等特殊治疗,需定期进行必要的辅助检查,评估牙根是否继续发育。严重的乳牙根尖周炎治疗后需要定期拍片评估治疗预后,避免对恒牙胚发育造成不良影响。

二、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治疗计划要点

(一)3岁以下的婴幼儿

1.常见口腔疾病及相关治疗计划

(1)乳前牙龋病:

主要发生于上颌乳前牙的唇面和邻面。治疗要点主要以阻断龋病进展、培养良好口腔卫生习惯为主,医生可以通过询问患儿的喂养方式、饮食习惯、家长的口腔卫生状态和已经采用的口腔卫生措施等,综合评价患儿的患龋风险,通过正确的口腔卫生宣教提高患儿家长的口腔保健意识。

(2)乳前牙外伤:

乳牙外伤多发生于 1 ~ 2 岁儿童,约占乳牙外伤的 1/2。1 ~ 2 岁儿童上颌乳前牙已经完全萌出,该年龄阶段儿童开始学习走路,运动反应能力正处于发育阶段,容易摔倒或触碰坚硬物体而造成乳牙外伤。治疗要点主要以评估乳牙外伤对继承恒牙胚的影响及影响程度为主,避免因乳牙外伤造成继承恒牙的发育异常,同时牙外伤易造成牙齿的松动移位,要避免过度松动患牙造成误吞误咽。另外,若检查发现就诊患儿存在上颌乳前牙异常,如突发松动、肿胀、变色等,要注意询问既往外伤史。

(3)口腔黏膜疾病:

新生儿和6个月以内的婴儿易患假膜型念珠菌口炎、6个月龄至3岁的婴幼儿好发疱疹性龈口炎。治疗要点以控制真菌及病毒感染为主,宣教正确的预防措施,避免交叉感染,通过局部点涂或全身用药促进病变愈合。低龄儿童因黏膜较薄,牙齿萌出阶段喜欢咬食玩具,易造成局部黏膜的创伤性溃疡。

2.口腔疾病预防要点

婴儿萌出第一颗乳牙6个月内(即出生后12个月内)就应当进行第一次口腔检查,口腔检查以预防引导为主。医生应当从患儿的喂养方式、刷牙习惯和饮食结构等方面进行口腔健康指导。

(二)3 ~ 6 岁的学龄前期儿童

1.常见口腔疾病及相关治疗计划

(1)乳磨牙龋病:

3 ~ 4 岁患儿好发乳磨牙面龋坏,4 ~ 6 岁儿童好发乳磨牙邻面龋坏。3 ~ 6岁学龄前期儿童的口腔检查要以乳磨牙面及邻面为主,必要时可借助X线片检查等辅助诊断。治疗要点以阻断乳牙龋病进展,恢复牙齿解剖形态及功能,维持牙弓长度,避免乳牙早失为主。

(2)错畸形:

医生在接诊学龄前期患儿时,要注意检查患儿的咬合状态,包括牙齿的覆、覆盖,牙弓的形态、对称性,是否有牙列的拥挤及异常间隙等。若发现有乳牙列反,乳前牙开等错畸形,需要及时分析造成错畸形的病因,并根据患儿配合程度及发育情况,制订患儿错畸形早期矫治方案。治疗要点:早期发现易造成错畸形的口腔不良习惯和发育异常,阻断错畸形进展。

2.口腔疾病预防要点

(1)乳磨牙窝沟封闭:

儿童2岁半左右乳牙全部萌出,应在患儿3 ~ 4岁时对有患龋倾向的乳磨牙行窝沟封闭,预防窝沟龋。

(2)局部使用氟化物:

该年龄阶段儿童能够在口腔清洁时正常漱口,吐出牙膏,家长可以适当使用含氟牙膏协助儿童进行口腔清洁,但需要严格控制用量,每次刷牙时用豌豆大小,避免含氟牙膏吞咽造成的氟摄入量过高。

该年龄阶段儿童每年进行2 ~ 4次涂氟,由专业的儿童口腔科或口腔预防保健科医生根据儿童的口腔保健意识及是否存在易患龋高危因素等情况进行局部的氟防龋治疗。

(3)纠正口腔不良习惯:

3岁以下婴幼儿常因生理或心理需求,存在各种吮咬习惯,若各种类型的吮咬习惯持续到3岁后,则属于口腔不良习惯,易造成不同类型的口腔错畸形。医生在接诊3 ~ 6岁学龄前期患儿时,除针对易患龋牙面行必要的口腔检查外,更要注意检查患儿的咬合状态,尽早发现造成错畸形的不良因素,通过正确的心理诱导及必要的阻断手段,纠正口腔不良习惯。

(三)6 ~ 12 岁的学龄期儿童

1.常见口腔疾病及相关治疗计划

(1)第一恒磨牙龋坏:

第一恒磨牙在患儿6岁左右萌出于口腔,萌出较早,易被家长误认为是乳牙,患龋率较高。第一恒磨牙龋坏的治疗要尽量恢复患牙应有高度、关系及咀嚼功能,尽量保存活髓。牙冠破坏较重而无法保留的第一恒磨牙,可以在严格把握适应证的前提下拔除,让第二恒磨牙近中移动代替第一恒磨牙。

(2)恒前牙外伤:

学龄儿童开始建立比较完善的运动功能,但7 ~ 9岁儿童活动性较强,上颌前牙外伤发生率较高。要尽量保存活髓组织,促进牙根的继续发育,及时恢复外伤患牙的外形和美观,维持前牙间隙,保护患儿的心理健康。

(3)牙齿发育异常:

学龄期儿童正处于混合牙列期,是早期发现并诊断各类牙齿发育异常的关键时期。临床接诊中若发现以下几种情况,需根据患儿年龄、口腔发育情况等综合判断,及时采取相应治疗方案。

1)牙齿数目异常:

影响正常牙齿萌出及排列的多生牙、牙瘤等;

2)牙齿萌出异常:

第一恒磨牙异位萌出,尤其是已经出现间隙丧失的异位萌出病例;

3)牙齿形态异常:

如畸形中央尖、牙内陷等容易继发严重的牙髓组织疾病,影响年轻恒牙牙根正常发育;

4)牙齿结构异常:

牙釉质发育不全等。

(4)错畸形:

该年龄阶段患儿正处于混合牙列期,要鉴别暂时性错,如前牙间隙、暂时性深覆等,针对已经出现的错畸形要正确利用生长发育潜能,进行必要的咬合诱导。

2.口腔疾病预防要点

(1)龋病预防:

龋病的预防依旧是该年龄阶段患儿的口腔疾病防治重点,尤其是新萌出年轻恒牙的龋病预防,方式主要包括正确的口腔卫生宣教、恒磨牙窝沟封闭以及定期的氟防龋治疗等。

(2)牙齿发育异常及错畸形的早发现、早诊断:

建议在患儿混合牙列早期拍摄曲面体层片,评估牙齿数目、形态、萌出以及口腔颌面部整体的发育情况。对各类牙齿发育异常要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避免出现牙齿早失、间隙变化等引起的错畸形。

(四)12岁以上的青少年

1.青春期龈炎

该年龄段儿童处于恒牙列早期,因牙齿排列暂时性不齐、佩戴矫治器、口腔清洁较差等原因,容易造成菌斑堆积,引起牙龈炎症。同时受内分泌因素影响,牙龈组织对菌斑等局部刺激物的敏感性增强,容易产生较明显的炎症反应,使原本已经存在的牙龈炎症加重。预防治疗以正确的口腔卫生宣教为主,建立正确的口腔保健意识,同时要及时清除已经存在的菌斑、牙石等局部刺激物,及时纠正口呼吸、牙列不齐等机体易感因素。

2.恒牙龋坏

该年龄段患儿乳牙全部被恒牙替换,年轻恒牙患龋率增加,好发牙面主要为第一、第二恒磨牙面、邻面以及上颌前牙的邻面。龋病预防依旧是该阶段儿童口腔卫生疾病的防治重点,具体手段包括正确的口腔卫生宣教、定期口腔检查、恒牙窝沟封闭及氟防龋治疗等。龋病治疗则以阻断龋损进展、尽量保留年轻恒牙生活牙髓、恢复牙齿外形和应有咬合高度为主。

(刘宇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