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关于小儿传染病那些事儿
1.让人谈之色变的乙型肝炎,真的有那么可怕吗
产科病房里,新手父母见到刚出生的孩子不一会儿,护士就会递上孩子人生中的第一张知情同意书——产科疫苗接种知情同意书,孩子需要被抱去接种室接种乙型肝炎疫苗。
乙型肝炎在我国可谓家喻户晓,人们谈之色变。乙型肝炎是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患病率高、疾病负担重。据统计,2019年全球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患病率为4.1%,即全球约有3.16亿名感染者;乙型肝炎病毒相关疾病导致全球55.5万人死亡,相关死亡人数自1990年以来呈上升趋势。因此,从整个社会到每个人,对乙型肝炎都存在着一种恐惧的情绪。乙型肝炎真的那么可怕吗?
乙型肝炎的“可怕”之处
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肝脏感染性疾病,其可怕之处在于会传染,并且可能会变成慢性感染,最终引发肝硬化和肝癌,并且目前还没有根治的办法。但是,并不是所有乙型肝炎都会发展为慢性感染。婴幼儿及学龄前期儿童感染HBV往往容易转为慢性感染。有资料显示,1岁以内感染HBV的婴儿中有80% ~ 90%会转为慢性感染,1 ~ 6岁感染HBV的儿童中有30% ~ 50%会转为慢性感染。而健康成年人感染HBV后转为慢性感染的比例不到5%,并且引发肝硬化和肝癌的比例均低于儿童感染者。因此,一出生就开始预防乙型肝炎至关重要。
关于乙型肝炎传染性的误解
经常有人在体检时发现自己感染了HBV,却并不清楚自己是怎么感染的。还有些人对乙型肝炎的传染性过度恐慌,认为与HBV携带者的日常接触都会让自己感染上HBV。此外,经常有人向医生咨询:“乙型肝炎会遗传吗?”“为什么乙型肝炎患病往往有家族聚集倾向呢?”
其实,乙型肝炎是一种传染性疾病,会传染,但并非遗传性疾病,不会遗传。乙型肝炎家族聚集性发生是由其传染特点引起的。
乙型肝炎的传播途径主要是血液传播、性行为传播和母婴传播。其中,血液传播是指接触到带有乙型肝炎病原体的血液而感染。一起工作、就餐、握手、打喷嚏、咳嗽等是不会传染的。需要警惕的是,一些不正规、不安全的医疗或生活行为,如文身、修脚时,如果使用的针具、刀具消毒不到位,就有感染HBV的风险。母婴传播是另一个重要的传播途径,也曾是我国乙型肝炎患者人数多的一个重要原因。母婴传播并不是遗传,而是指母亲在围生期通过胎盘、产道或产后哺乳等方式将病毒传染给孩子。对于这种情况,目前已有成熟的病毒母婴阻断方法。
孕前需要清楚自己是否携带乙型肝炎病毒
准妈妈在备孕时应该做乙型肝炎相关检查,判断HBV感染情况,如果发现相关指标异常,应该及时就医。
很多人在做完检查、拿到化验单后不知道如何解读检查结果。下面就来讲讲临床最常用的乙型肝炎“五项”检查。
乙型肝炎“五项”包括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Ag)、乙型肝炎表面抗体(hepatitis B surface antibody,HBsAb)、乙型肝炎e抗原(hepatitis B e antigen,HBeAg)、乙型肝炎e抗体(hepatitis B e antibody,HBeAb)和乙型肝炎核心抗体(hepatitis B core antibody,HBcAb)5项指标。其中,最关键的是HBsAg和HBsAb。
HBsAg阳性提示被检测者体内存在乙型肝炎病毒。但是,HBsAg只能用来判断被检测者体内是否携带乙型肝炎病毒,并不能确诊乙型肝炎以及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其他相关疾病,对于评估病情轻重、确定治疗方案的意义不大。
HBsAb阳性则意味着被检测者对乙型肝炎病毒有抵抗力。孩子刚出生时接种乙型肝炎疫苗,目的就是帮助其体内产生抗体(即HBsAb)。一般在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后,检测HBsAb呈阳性提示疫苗接种成功,体内已经形成HBV抗体。
HBsAg阳性者还需要关注HBeAg。HBeAg是HBV复制的标志,HBeAg阳性就意味着体内病毒复制活跃,血液中病毒含量高、传染性强。
如果上述5项指标全是阴性,就表示被检测者既没有感染乙型肝炎病毒,体内也没有乙型肝炎抗体。此时,建议尽快接种乙型肝炎疫苗。
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在孕期的注意事项
有些孕妇拿到乙型肝炎“五项”的结果,看到HBsAg阳性,发现自己是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容易不知所措,担心自己生下来的孩子也会被传染上乙型肝炎病毒。其实,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是完全可以生下健康孩子的!但是,要做到以下几点:
●发现HBsAg阳性,应及时去医院就诊,再做2项检查——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epatitis B virus -deoxyribonucleic acid,HBV-DNA)定量和肝功能检查。HBV -DNA定量检查可以准确了解乙型肝炎病毒在体内的含量、是否在体内复制以及传染性。HBV-DNA定量越高,表明病毒复制越厉害,传染性越强。此外,HBV-DNA定量检查联合肝功能检查,尤其是转氨酶检查可以评估肝脏损伤程度,从而判断是否需要治疗、如何治疗。
●孕期要定期做孕检。孕妇即使只是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没有肝炎症状,也要定期监测体内是否有肝炎病毒活动的迹象。女性在孕期营养需要量增加,基础代谢加快,胎儿的代谢、解毒需要母体肝脏完成,大量雌激素需要肝脏灭活,这些因素都会导致肝脏负担加重。因此,动态监测肝功能和HBV-DNA定量变化是非常有必要的。孕检时如果发现体内有乙型肝炎病毒活动,需要及时到专科就医,必要时配合医生进行治疗干预。
●孩子出生后12小时内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和乙型肝炎疫苗。这一步对阻断乙型肝炎的母婴传播具有重大意义。我国自2002年将新生儿乙型肝炎疫苗纳入国家免疫规划以来,强调首剂乙型肝炎疫苗在出生后及时接种,使得1 ~ 4岁人群的乙型肝炎病毒携带率降至<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