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血压及相关疾病防治
- 赵连友 李妍主编
- 1832字
- 2025-03-14 20:29:56
第四节 高血压的危险因素
高血压是一种由遗传多基因与环境多危险因子交互作用而形成的慢性全身性疾病,一般认为遗传因素大约占40%,环境因素大约占60%。这些因素中,有些已被大量研究确认为高血压的危险因素,另外一些因素则属于可能或不确定的危险因素。
一、遗传因素
遗传流行病学研究表明,高血压具有家族聚集性。儿童血压水平明显受父母血压水平的影响,父母患高血压,其子女患高血压的概率增加。目前,关于高血压具有可遗传性的观点已被大多数人所接受,但高血压的遗传方式、遗传标记及遗传因素的作用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明确。在遗传因素的作用机制方面,目前较为公认的是高血压遗传基因通过其与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而导致高血压的发生,但具体的作用方式、作用机制和途径尚需进一步研究以明确。
二、基线血压
多个研究均明确提示,在未患有高血压的人群中,基线血压是影响未来高血压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基线的收缩压和舒张压越高,未来发生高血压的风险越大。中国心血管疾病流行病学多中心协作研究显示,基线收缩压水平与高血压发病风险存在明显的剂量反应关系,随着基线收缩压升高,高血压发病风险迅速上升,且受到年龄的影响。年龄越大,高血压发病风险的RR值随基线收缩压上升的幅度和速度越大。基线舒张压水平对高血压发病风险的影响与收缩压相似,但对发病率的影响较收缩压为弱。
三、超重和肥胖
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增长,国民收入水平大幅度提高,居民膳食结构发生变化,脂肪摄入量过多,平均膳食脂肪供能比超过30%。我国南方人群血压水平和高血压患病率均低于北方人群,这与南北方人群体重指数的差异一致。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数据汇总分析结果显示,体重指数大于24kg/m2的人群,其患高血压的风险是体重正常者的3~4倍,基线体重指数每增加3kg/m2,男性未来4年发生高血压的风险增加50%,女性则增加57%。中国心血管疾病流行病学多中心协作研究结果表明,在调整了年龄、性别、饮酒等混杂因素后,体重指数仍然与高血压发病风险存在独立相关,体重指数每增加1kg/m2,高血压发病风险增加10.8%。
四、高盐摄入
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每人每天盐摄入量不超过6g,与我国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一致。既往在我国人群中开展的观察性研究和临床试验,均发现高盐饮食与高血压存在关联性。刘力生等曾对来自我国南北方16个城市和地区的3 248名男女居民(20~59岁)进行血压测量,同时收集夜尿换算成8小时尿量计算尿钠、钾排出量,结果显示北方人群钠/钾比高于南方人群,南方人群尿钾显著高于北方人群,这个结果也与北方高血压患病率显著高于南方相吻合。这些证据均表明饮食高盐摄入与血压水平存在关联性,限盐将是我国防控高血压的重要干预手段之一。
五、过量饮酒
饮酒是中国居民日常生活中的一种重要社交文化。随着我国居民收入的提高,酒的消费量一直在持续上升,1952年15岁以上人群酒精年均消费量是0.4L,1978年上升为2.5L,2009年则上升为4.9L。1991年全国高血压抽样调查数据表明,饮酒量与高血压患病率呈剂量反应关系。不饮酒组临界以上高血压患病率12.9%,轻度饮酒组(50~1 500g/月)患病率为 13.7%,中度饮酒组(1 500~3 000g/月)患病率为17.8%,重度饮酒组(3 000g/月)患病率则为26.0%。武阳丰等曾利用中国10组人群数据分析男性饮酒与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以不饮酒人群作为参照,每日酒精摄入量超过60g的人群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风险增加96%。2006年,世界卫生组织已把少量饮酒有利健康的观点改为饮酒越少越好。
六、体力活动
随着我国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居民的劳动模式从体力劳动向脑力劳动转变,这就意味着,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我国居民日常生活中需要消耗能量的活动机会越来越少。《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15年)》报道我国成人经常锻炼率仅为18.7%。有研究显示,缺乏运动导致我国5种重要慢性病(冠心病、脑卒中、高血压、癌症和2型糖尿病)的归因危险度为12%~19%,占我国慢性病医疗费用支出的比例高于15%。
七、社会心理因素
社会心理因素包括社会结构、经济条件、职业分工和各种社会生活事件等,心理因素和个人的性格特征也有关。长期的精神压力和抑郁是引起高血压的重要原因之一。另一方面,精神压力和抑郁同样会导致高血压患者选择酗酒、吸烟、暴饮暴食等不良生活方式,并降低患者对降压药物的治疗依从性,从而导致血压控制率的下降。
八、其他因素
全国高血压调查流行病学随访研究发现基线心率是8年高血压发病风险的独立危险因素,此外,其他可能导致高血压发生的危险因素还包括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口服避孕药、大气污染、血铅水平、吸烟、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等。
(解武祥 武阳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