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概论
原虫(protozoa)是单细胞真核动物,体积微小而能独立完成所有的生命活动,如摄食、代谢、呼吸、排泄、运动和生殖等。寄生性原虫寄生于人体或动植物体内或体表。在热带地区,一些由原虫引起的疾病,如疟疾、锥虫病、恰加斯病和利什曼病等严重威胁当地人群健康。部分机会性致病原虫[如刚地弓形虫(Toxoplasma gondii)、微小隐孢子虫(Cryptosporidium parvum)、蓝氏贾第鞭毛虫(Giardia lamblia)、等孢子虫(Isospora)和环孢子虫(Cyclospora)等]感染也逐步引起重视。此外,一些原虫还可引起人兽共患寄生虫病,给畜牧业生产造成巨大损失。
一、形态与结构
原虫具有与其他真核动物细胞相似的结构,由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3部分构成。原虫的个体极其微小,介于2~200 μm,大多需借助显微镜(高倍镜)才能观察到。原虫形态因种而异,同种不同发育阶段的形态也不尽相同,呈球形、卵圆形或不规则形。顶复门原虫细胞结构见图1-1。

图1-1 顶复门原虫细胞结构示意图
注:顶复门原虫特征为子孢子或裂殖子的顶端有一个复杂的亚显微结构──由极环、类锥体、膜下微管、微孔、棒状体等组成的顶复体(apical complex),故而得名。
1.细胞膜(胞膜)
也称表膜(pellicle)或质膜(plasmalemma),包被于原虫体表。电镜下可见,细胞膜是由一层或多层单位膜构成,具有配体(ligand)、受体(receptor)、酶类和其他抗原等成分;其外层由蛋白质和脂质分子与多糖分子结合形成细胞被(cell coat)或糖萼(glycocalyx)。原虫细胞膜是其与宿主细胞和外环境直接接触的部位,参与原虫营养、排泄、运动、感觉、侵袭、致病和逃避宿主免疫应答等多种生物学功能。
2.细胞质(胞质)
细胞质由基质、细胞器和内含物组成。原虫代谢和营养储存均在细胞质内进行。
(1)基质:
基质的主要成分为蛋白质。基质内有许多由肌动蛋白和微管蛋白组成的微丝和微管,用以组成细胞骨架,维持原虫形态,参与运动功能。多数原虫的细胞质有外质和内质之分。外质透明,呈凝胶状,具有运动、摄食、排泄、呼吸、感觉和保护等功能;内质呈溶胶状,细胞器、内含物和细胞核包含其中。部分原虫的胞质均匀一致,无内质、外质之分。
(2)细胞器:
原虫的细胞器类型多样,大致可分为膜质细胞器、运动细胞器和营养细胞器。膜质细胞器主要参与能量合成代谢,如线粒体(mitochondrion)、内质网(endoplasmic reticulum)、核糖体(ribosome)、高尔基体(Golgi body)、溶酶体(lysosome)、动基体(kinetoplast)、微体(microbody)和空泡(vacuole/vacuolus)等。由于动基体的结构与线粒体相似,故常被视为一种特殊的线粒体。伪足(pseudopodium)(图1-2)、鞭毛(flagellum)(图1-3)、纤毛(cilia)和波动膜(undulating membrane)为运动细胞器,均与原虫运动有关,亦是分类的重要鉴别特征。原虫的营养细胞器包括胞口(cytostome)、胞咽(cytopharynx)和胞肛(cytopyge)等,其主要功能是摄食和排泄。有些原虫,如寄生性纤毛虫体内含伸缩泡,具有调节细胞内外渗透压的作用。

图1-2 伪足运动方式
注:自外质伸出指状或舌状伪足,内质随之流入其中,由溶胶质转变为凝胶质,虫体向前移动。

图1-3 鞭毛运动
胞质中还有食物泡(food vacuole)、糖原泡(glycogen vacuole)和拟染色体(chromatoid body)等营养储存小体。某些原虫的胞质内含有原虫的代谢产物(如疟原虫的疟色素)或共生物(如病毒)等。
3.细胞核(胞核)
细胞核由核膜、核质、核仁和染色质构成。核膜为双层单位膜,其上的微孔是核内外物质交换的通道。核仁富含RNA,染色质含DNA、蛋白质和少量RNA。多数寄生性原虫具有泡状核(vesicular nucleus),核内染色质稀少,呈颗粒状,分布于核质或核膜内缘,具有1个粒状核仁。少数纤毛虫具实质核(compact nucleus),大而不规则,染色质丰富,具有1个以上的核仁。
二、生活史
原虫的生活史是指原虫从一个宿主传播至另一个宿主的全过程,包括原虫生长、发育和繁殖等阶段。
1.生活史类型
根据原虫的传播方式,可将其生活史分为三种类型。
(1)人际传播型:
该类原虫生活史简单,仅需一种宿主即可完成整个生活史,通过接触或中间媒介在人群中传播。包括以下两种情况:① 整个生活史只有一个发育阶段,即滋养体(trophozoite)。滋养体具有运动、摄食、繁殖和致病功能,一般以直接接触方式传播。如阴道毛滴虫(Trichomonas vaginalis)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播。② 生活史包括滋养体和包囊(cyst)两个发育阶段。包囊是滋养体在不利的外界环境条件下,分泌某些物质形成囊壁,包囊不能运动和摄食从而处于相对静止状态,亦为传播和感染阶段。该类原虫可通过饮水或食物进行传播,如溶组织内阿米巴(Entamoeba histolytica)和蓝氏贾第鞭毛虫。
(2)循环传播型:
该类原虫在完成生活史和传播过程中,需要一种以上的脊椎动物作为终宿主和中间宿主,并在两者之间进行传播。如刚地弓形虫可在猫或其他猫科动物(终宿主)与人和多种动物(中间宿主)之间传播。
(3)虫媒传播型:
该类原虫需在吸血昆虫体内以无性或有性繁殖方式发育至感染阶段,再通过虫媒叮咬、吸血将原虫传播至人或其他动物;如疟原虫(Plasmodium)和利什曼原虫(Leishmania)。
2.生殖方式
原虫的生殖方式包括无性生殖(asexual reproduction)和有性生殖(sexual reproduction)。
(1)无性生殖包括二分裂(binary fission)、多分裂(multiple fission)和出芽生殖(gemmation)。
1)二分裂:细胞核先分裂为二,随后胞质分裂,最后形成两个独立的虫体;如阿米巴原虫滋养体进行无固定轴分裂,鞭毛虫、利什曼原虫、滴虫以纵向分裂为二,纤毛虫以横向分裂为二,部分原虫采用孢内二芽生殖(endodyogeny;又称孢内生殖)和斜二分裂等方式增殖(图1-4)。

图1-4 二分裂的不同类型图解(小箭头表示内陷)
2)多分裂(图1-5):细胞核先进行多次分裂,胞质再分裂并包绕每个已分裂的细胞核,使一个虫体一次增殖多个子代。如疟原虫红细胞内期的裂体生殖(schizogony/merogony)。

图1-5 多分裂的不同类型图解
3)出芽生殖(gemmation):母体细胞先经过不均等细胞分裂产生一个或多个芽体,再分化发育为新个体,即为出芽生殖。可进一步分为外出芽(exogenous budding)和内出芽(endogenous budding)两种方式。如疟原虫在蚊体内的孢母细胞(sporoblast,成孢子细胞)即以外出芽方式进行繁殖,逐渐发育为子孢子;而弓形虫的滋养体则是以内出芽方式生殖,即两个子细胞先在母细胞内形成新个体,随母细胞破裂,释放更小的子代,并发育为新的滋养体。
(2)有性生殖:原虫的另一种重要生殖方式,包括接合生殖(conjugation)和配子生殖(gametogony)两种方式。
1)接合生殖:较低级的生殖方式,仅见于纤毛虫纲。两个虫体在胞口处相互连接,结合处胞膜消失,两个虫体的大核DNA混合并进行复制,随之DNA近似均等地随机分配到两个子核中,最后分裂成两个子细胞。如结肠小袋纤毛虫即以该种方式繁殖。
2)配子生殖:在原虫发育过程中分化产生雌雄配子(gamete),雌配子和雄配子融合在一起(受精)形成合子(zygote/zygocyte)的过程。如疟原虫在蚊体内的配子生殖。
部分原虫的生活史具有世代交替现象,即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两种方式交替进行。如疟原虫在人体内行无性生殖,而在蚊体内则行有性生殖,二者交替进行。
三、分类
1980年代前,以运动细胞器为基础将原生动物门分为4大单细胞生物类群;1980年代后,随着对原虫认识的深入,将原虫确定为7个门,其中4个门与医学相关。2000年后,又将原生动物分为13个门,其中7个门含有感染人体的寄生虫(图1-6)。生物的Cox分界见图1-7,医学原虫的分类阶元见图1-8。

图1-6 原虫动物界分类演化
注:微孢子虫的分类地位不确定,在真菌界和原虫界之间反复变化,目前又被并入真菌界的罗兹菌门(Rozellomycota)。孢子虫和纤毛虫则由原虫界划归为色虫界。

图1-7 Cox生物分界(kingdom)

图1-8 医学原虫的分类阶 元
注:孢子虫由原 虫界划归为色虫界、单减虫门、粘孢子亚门(Myzozoa)、顶复下门(Apicomplexa)、孢子虫总纲(Sporozoa)。其中,① 肉孢子虫科、弓形虫科和艾美球虫科被归入球虫形纲、艾美目;② 环孢子虫属由隐孢子虫科调整至艾美球虫科;③ 疟原虫科归入球虫形纲、血孢目;④ 巴贝虫所属梨形虫目划归至球虫形纲;⑤ 隐孢子虫科被归入色虫界、簇虫纲。此外,芽囊虫纲被归入色虫界、双环门。肺孢子虫(Pneumocystis)被归入真菌界。(参见http://taxonomicon.taxonomy.n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