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全家人的健康金典
-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宣传司组织编写
- 1590字
- 2025-03-19 15:14:19
掏还是不掏,这个世纪难题有解了
作者|北京老年医院耳鼻咽喉科 张玉洁
审核|北京朝阳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教授 王宁宇
掏耳朵那种酥酥麻麻的感觉很酸爽,但有人掏耳朵上瘾了,几乎天天要掏,结果把耳朵掏出问题来了。
张大爷患有2型糖尿病、高脂血症、冠心病,平时也没其他爱好,在家闲着就爱掏耳朵。有一次,他洗澡后用棉签掏耳朵,不幸掏出个坏死性外耳道炎,甚至引起了面瘫和颅内感染,做了好几次大手术,才算是把命保住。最终,被掏的这只耳朵,听力永久丧失,面神经也“牺牲”掉了。
代价这么大!到底还能不能愉快地掏耳朵了?
有耳屎,正常
有人痴迷掏耳朵,是因为耳里有耳屎。耳屎这名字实在不雅,下意识地就关联到眼屎、鼻屎……不清理干净必定会浑身不自在!
其实,耳屎也就是耳垢,在医学上还有个相当文艺的名字,叫做耵聍。耵聍是由耳道皮肤腺体自行分泌出来的一种灰色、橙色或淡黄色的蜡质分泌物,同时还混有灰尘和皮屑。它的主要成分为60%角蛋白,12%~20%饱和或不饱和脂肪酸、醇类、角鲨烯,以及6%~9%胆固醇。
我们俗话说的“湿耳”“干耳”,其实是由皮脂腺分泌的不同决定的。“干耳”的耳屎会比较容易脱落,而“湿耳”即油性耳屎,更容易堆积在耳道里,甚至长期积累导致耳朵堵住,表现为耳鸣、耳痛、听力下降。
我们国人中只有4%~7%是所谓的“湿耳”,这是由基因决定的。如果你有幸成为“湿湿的”这一小撮,请记住,这并非疾病状态!
“不掏党”,胜出
掏,还是不掏,这是一个问题!
其一:作为耳道耵聍腺产生的神奇分泌物,耳屎的存在并非毫无意义!它有润滑保湿、保护耳膜、抗菌防噪和自洁防尘等作用。
其二:耳屎会随着你的一举一动排出来,特别是咳嗽、咀嚼等动作如同神助攻,让旧耳屎顺势滚出耳道,给新耳屎腾空间。就是说,外耳道有着正常的新陈代谢及自洁作用,功能很强大,无需劳您亲自动手!
其三:掏耳朵其实是个高难度动作,你确信自己掌握到了要领?
最终……“不掏党”三连击直接打败“要掏党”。结论是,大部分人没必要掏耳朵,特别是“干耳”且耳道不那么弯曲的人。
自行掏耳,小心受伤
很多人都已经习惯自己瞎掏耳朵,有用长指甲的,有用棉签、挖耳勺等工具的。如果掏不好,会带来伤害。
用力过猛,会导致鼓膜穿孔,听力下降,甚至并发中耳炎。
方法不当,可能将耳屎推向耳道深部,形成耵聍栓塞,导致听力减退,压迫鼓膜引起耳鸣、眩晕。而且,这种情况可能使就诊时清理的难度加大。
用不干净的挖耳勺、长指甲等挖耳,易把耳道挖出细微的伤口,容易造成外耳道真菌感染。尤其是有些人迷信采耳足疗店的手艺,却不知这些场所往往消毒不规范,极易造成交叉感染。还有一些人喜欢掏耳后用各种药水滴入耳道,美其名曰杀菌,其实这样做也会破坏正常的皮肤屏障,甚至可能导致外耳道湿疹,使耳道越来越痒,或继发其他感染。
共用挖耳工具,会传染疾病。比如最常见的是人乳头状瘤病毒(HPV),可能引起外耳道乳头状瘤。
耳屎真的会越掏越多,经常掏就会分泌得越来越多。而且,新分泌的耳屎可能会由原本的片状变为碎屑,降低保护耳朵的能力。
正确姿势学起来
从健康角度考虑,一般来说耳朵没有明显不适症状,就无需处理耳屎。
如果耳屎量大,造成耳闷胀感,甚至导致疼痛或听力丧失,则需要及时到医院耳鼻咽喉科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
大量的耳屎堆积在外耳道,临床上称为外耳道耵聍栓塞。医生会根据你的情况,或是用耳道内镜直接取出,或是滴药软化耳屎后取出。
如果你觉得掏耳朵很爽,那就要学习一下掏耳朵的正确姿势:
耳朵朝下,用温暖、湿润的棉棒,擦拭外耳道口,不要伸到里面。
不要用牙签、火柴梗、笔芯等坚硬的物品,试探你耳道里最柔弱的部分。
应该注意的是,分泌性中耳炎等中耳疾病的耳闷胀感极易与外耳道耵聍栓塞相混淆,自行掏耳极易延误病情。
对于诸如合并糖尿病等全身疾病、外耳道狭窄、既往未曾清理耳道、“油耳”、耳痒有渗出液等情况的患者,切莫自行掏耳朵,务必到医院就诊!
小小耳道大有乾坤,
温柔对待才是正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