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儿科检验项目选择与样本采集
- 吴利平 陈大鹏 史瑞明主编
- 1996字
- 2025-03-18 22:18:29
第二节 儿科检验项目选择的特点与主要原则
近年来,临床检验手段和内容越来越丰富,为临床医生确定诊断、监测疗效及预后评估提供了更多帮助,但也容易导致临床医生在选择检验项目时,缺乏针对性,甚至盲目地撒网式选择检验项目。不加选择进行检验,不仅无益于提高诊疗水平,反而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因此,正确选择儿科检验项目,是临床医生需要不断学习和思考的问题。
一、儿科检验项目选择的特点
1.考虑儿童不同阶段发育特点,选择适宜性的检验项目
儿童不是成人的缩影,与成人的差异不仅是体格大小的差异,更重要的是儿童处于一个连续但具有明显阶段性的生长过程。在不同发育阶段,其解剖、生理、病理等方面具有相应特点,在疾病谱、病因、临床表现、疾病转归等方面也具有明显差异。如儿童容易患支气管肺炎而成人多患大叶性肺炎;再如小儿惊厥发作,发生在新生儿时,首先考虑产伤、颅内出血、缺氧缺血性脑病等,发生在婴幼儿时首先考虑维生素D缺乏性手足搐搦症或热性惊厥,发生在年长儿时要考虑癫痫,临床医生应根据儿童不同发育阶段的特点选择适宜的检验项目。
2.明确检验目的,选择针对性的检验项目
检验结果对临床具有指导意义,有的疾病可以根据检验结果直接得到诊断,如贫血依靠血液检验可明确诊断;有些检验结果起到重要的辅助作用,如肾功能检验可为肾脏疾病诊断提供依据;有些检验项目具有鉴别诊断意义,如外周血白细胞数目、中性粒细胞数目及比例、淋巴细胞数目及比例对辅助鉴别细菌或病毒感染有指导意义。因此在选择项目时应根据检验目的有针对性地选择。
3.从实际需求出发,选择特异性的检验项目
临床检验的内容日益丰富,项目繁多,应在认真、详尽地询问病史和体格检查得到初步诊断的基础上,从疾病诊断和治疗的实际需求出发,选择特异性强的项目进行检验。儿童,尤其是婴幼儿无法描述症状或无法准确表达,查体也常难以配合,更需要临床医生的认真观察及与家长反复交流,为儿童选择合适的检验项目。例如,肺炎是儿童常见病、多发病,明确病原体有助于医生有针对性地开展治疗;对于社区获得性轻症肺炎患儿,外周血细胞分析有助于鉴别细菌与病毒感染,而对于有基础疾病,尤其是长期应用免疫抑制剂的重症肺炎患儿或医院获得性重症肺炎患儿,因病情重、进展快,且耐药菌感染机会增多,可选择血液或肺泡灌洗液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病原体,为患儿的治疗争取时间。
4.做好沟通交流,选择最优检验项目
选择儿童检验项目时,临床医生应与家长或监护人、患儿、检验人员做好沟通交流,获得其理解和配合。另外,检验人员应对临床医生开具的不合理检验项目提出质疑,对改进和提高医学诊疗服务的检验项目提出合理建议。临床医生对新开展的检验项目应充分掌握其适用范围、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影响结果的因素等,并与检验人员充分交流,选择最优检验项目。
5.结合患者具体情况,动态选择检验项目
检验结果仅代表静态数据或现象,以单次结果来判断动态复杂的机体情况具有一定局限性。对于儿童患者,病情变化快、个体差异大,不同年龄段检验参考区间不同,评价检验结果时要紧密结合患儿年龄特点和临床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对早产儿、重症患儿、有基础疾病等特殊情况的儿童,在病程发展过程中应合理选择检验项目,动态评估患儿病情,以便调整治疗方案。
二、儿科检验项目选择的主要原则
1.适用性
当有多种检验方法可达到同一检验目的时,要考虑儿童特点,选择适用于患儿的检验项目。如幽门螺杆菌感染检测,13C或14C尿素呼吸试验在婴幼儿无法完成,可选择粪便Hp抗原检测。
2.针对性
目前检验项目繁多,不同检验项目有不同的临床意义,在疾病诊断、鉴别诊断、疗效评价等方面有不同价值,要选择针对不同患儿的不同疾病阶段的最佳检验项目。如营养性缺铁性贫血,口服铁剂后,网织红细胞于服药48~72小时即开始上升,5~7日达高峰,而血红蛋白在治疗1~2周后才逐渐上升,故早期口服铁剂的疗效评估选择网织红细胞检验优于血红蛋白检验。
3.有效性
检验项目兼具有效性和特异性。因为不存在灵敏度和特异度都是百分之百的检验项目,因此在选择检验项目时要考虑假阳性和假阴性结果对疾病诊疗的影响。诊断疾病过程中,为了确诊应选择特异度较高的检验项目,而排除诊断时则应选择灵敏度较高的检验项目。
4.及时性
儿童病情变化快,特定检验项目可为疾病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信息。如流行性感冒高发季节,可开展甲型/乙型流感病毒筛查;再如轻症社区获得性肺炎,在外周血细胞分析提示存在细菌感染、获得呼吸道病原体抗原和抗体快速检验结果后即可选择抗生素开始治疗,而不必等待细菌培养结果。
5.经济性
合理选择检验项目对防止过度医疗至关重要。在检验水平和质量控制水平普遍提高的大环境下,不同医院间检验结果互认能有效防止重复检验,也可减轻反复采样给患儿造成的痛苦。
临床检验作为临床诊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临床工作带来了便利和帮助。掌握儿童特点,针对患儿个体情况正确选择临床检验项目尤为重要。
(史瑞明 徐 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