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说明

一、清代赵学敏《串雅内外编》(1759)分《串雅内编》4卷、《串雅外编》4卷。其中《串雅内编》以清光绪十六年(1890)榆园刻本流传最广,其特点是前有清光绪庚寅(1890)许增(迈孙)题识,吴庚生补注。该本原抄自丁氏八千卷楼本,文字仍有脱误,但今存世诸本,以此内容最为完备,故取之以为整理底本。另以清光绪十七年辛卯(1891)刻本为主校本。该本乃据鲍氏知不足斋抄本刻成,无“庚生按”。文字虽不及榆园本齐备,但保持了许多赵氏原本旧貌,故以此作为主校本(简称“鲍本”)。

二、《串雅外编》流传甚少。清光绪十六年(1890)许增从越中藏书家觅得抄本,仍请吴庚生补注,并有开雕之议,但终未刊行。今印本通行者以民国初扫叶山房石印本为早,无“庚生按”,今取为底本。另幸得清常熟周左季抄本,书口作“鄀公钟室抄本”(今简称“周本”),书眉有庚生按语。该本有可能就是许增觅得之本,颇能反映该书旧貌,因取为双底本,并补入“庚生按”。《串雅外编》目录兼参清咸丰九年(1859)少伊抄本。正文兼参民国硖川费寅迻抄本(简称“费本”),补充若干缺脱条文。

三、诸本目录层次颇为混乱,今参存世诸本,并以赵学敏原凡例作为判别依据,调整目录,集中于书前。总目录中《串雅内编》以截药、顶药、串药、单方为一级标题,《串雅外编》则以禁方、选元、制品、药外、医外、取虫、药戏为一级标题,下分门类。

四、《串雅内外编》部分内容录自《本草纲目》《石室秘录》等书,故整理时遇有疑问,亦参考其所引原始文献。

五、榆园本凡剂量均用大写(如壹贰叁),为方便当代读者,一律改作常用中文数字(如一二三)。

六、凡属后人补充的内容,均用楷体表示(许增题识、吴庚生按等)。

七、该书中的通假字(如“蚤”通“早”),避讳字(如“玄”作“元”等),不改不注。其中名词术语有与今通行之名用字不同者(如“瓷器”作“磁器”、“膈”作“隔”、“掺”作“糁”等),一般采用通行名,径改不注。

八、底本不误或可自圆其说,校本文字虽异,但文义近似、剂量相差不悬殊;或底本不误而校本误者,则不改不注。唯校本之文更佳,或有底本所无者,方予改补。

九、凡底本中的异体字、俗写字,或笔画差错残缺,或明显笔误,均径改作正体字,一般不出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