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写作突破:从构思到完成的5堂高效写作课
- 孙文琴 爱丽丝
- 3246字
- 2025-03-28 11:27:28
03 人物与人物小传的创作
人物,毋庸置疑,是一个电影或电视剧中最核心的组成部分,而人物小传,就是要讲明白他们是谁,分别做了什么事情,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
写人物小传前,要明确什么是人物小传。人物小传,顾名思义,就是用尽可能少的字数概括人物的性格、特点、事件和基本活动轨迹。其特点是精练,一般人物小传都是有字数要求的。不同作品的人物小传字数要求不同,比如策划书上的人物小传要控制在50字左右,醒目、标题化即可,比如御姐、辣妈、萌妹、糊涂爸等,最好具有很鲜明的特质,让人看一眼就能懂。给平台方、制片方的人物小传则需要更为细化,有的甚至需要细化到使用表格来标注主角的星座、口味、口头禅、爱好等,当然,这些信息并不是越细越好,而是要和剧情、人物设定相关,有血有肉、有细节、有特点。
如果别人看完你的人物小传,觉得一个人活生生地站在自己面前,那这就是一个成功的人物小传。因此,写人物小传时,用词一定要准确,不要有似是而非的词语,让人摸不着头脑,或者不精练,写了一大段,表达的其实是一个意思。这样不仅浪费别人的时间,也显得创作者很不专业。写作时,你要告诉自己,你的每个字都很贵,一定要“字有所指”,因此人物小传再长,也不要超过一千字。通常情况下,三五百字即可。
人物小传一定要表现出人物之间的差异性,即剧中人物彼此是不一样的,比如一个人说话总是很结巴,另一个人说话跟放鞭炮一样,这两个人的差别就显而易见了;又如一个人很温柔含蓄,另一个人特别热情奔放,人物差别只看文字也一目了然,不用花更多笔墨反复强调;再如要表现一个人潇洒,这个人怎么潇洒了?通过怎样的描写能表现他的潇洒?语言?行为?装扮?找出他独有的特点,人物就有新鲜感,能让观众耳目一新。
在同样的故事里,比如讲回家的故事,一样的回家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走法,回家路上所遇到的事情也完全不一样。
人物小传的构成
人物的性别、年龄、职业、性格、故事线,都是人物小传的基本构成要素。编剧就像一个魔法师,在创造一个世界,安排哪些人诞生在这个世界里。有了这些最基本的信息以后,开始安排故事线,比如主人公为了一个什么目的而去做了一件什么样的事,他在做这件事情的时候又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得到了一个什么样的结果。这就是这个人物的最基本的故事线。
人物小传的写作准则是既要精练,又要全面、深入。这既是标准,也是要求,需要大家反复练习。精练是不管在大纲创作阶段,还是人物小传创作阶段,抑或完整的剧本创作阶段,笔者都会反复提及的一个词,这是由剧本创作的工作性质决定的。剧本是所有剧组工作人员的工作本,如果剧本不精练,浪费的是所有人的财力、物力、精力。
但精练不代表省事、省略,它同样要求全面、深入。究竟怎样才能用最少的字描绘整个故事蓝图,用最少的字直抵人心、征服更多的阅读者?这需要反复练习,做到言之有物。
人物小传基本画像
人物小传基本画像的第一点是性格分析,没有一个人的性格是单一的,总有人既热情又忧郁,既懦弱又勇敢。人是复杂的高级动物,创作者不可能把所有的性格都写出来,而是要先抓住目标角色最本质的性格,再发散他在不同环境下会衍生的情绪反应,是升华点、高潮点、动情点,能让观众觉得:啊,原来他是这样的人,他居然还有这样的一面。
要反转,要不可思议,要让读者大跌眼镜,要根据故事情节反复推敲、琢磨,才能根据人物及故事方向和立意确定不同的性格发散点。
比如,一个主性格特别懦弱的人,连只苍蝇飞来都害怕的人,却在关键时刻和一条蟒蛇做斗争,为什么?因为他不能看着一直暗恋着的女孩被蟒蛇咬死。看到他和蟒蛇斗争的情节,你能想象他平时对一只苍蝇的恐惧吗?这个就是主性格和发散的、潜在的副性格的反差。
笔者一直在强调发散的副性格,是因为主性格不重要吗?当然不是,它的重要性已不需要笔者去提醒,如果一部戏里面,连人物的主性格都搞不明白,就没有继续写的必要了。
好的剧本一定是人物在故事中有着一脉贯之的性格,而不是创作者想让他怎样他就怎样。一个想让人物怎样人物就怎样的剧本,是不符合逻辑、不尊重事实的。剧本就是生活,生活往往不是一帆风顺的,写剧本时,作为创作者唯一能做的事,就是为主角设置更多的障碍,千万不要让主角一路顺利地走到目的地,那样剧本还写什么呢?写个开头,就可以直接大结局了。
主性格确定后,创作者可以依据角色性格为之设置诸多的障碍,比如,因为他的执拗而耽误了什么事情,因为他的暴躁而搞砸了什么事情。在一次次的障碍设置中,主角的副性格就会逐渐被激发、有升华,使他不再是一个只有主性格的“平面人”,而是一个立体、丰富、生活化的人。
确定主性格、副性格之后,就要进入下一阶段——人物家庭背景分析。
这个很好理解,所有人都有父母,可是不一定有家庭,这就是背景。不同的背景,走出来的孩子不一样,这个需要根据故事方向来设定;背景对性格、故事的影响有多少,表现形式如何,这个需要根据具体情节要求设定,因人而异。能否处理好这部分内容,是故事是否好看的重要影响因素。
人物内驱力与外驱力
内驱力,说得通俗点,就是人物的内在欲望,他想干什么?实现理想?完成复仇?不管纵横几千里,他总得有一个方向。内驱力不仅是人物做某件事的驱动核心,也是故事的驱动核心,假如张三的任务是去李庄,那么李四的任务就是阻止张三去李庄,两个人的驱动力核心非常明确,随之而来的,故事矛盾也很明确,至于李四要怎么阻止张三去李庄,那就是一个个故事小节点了。
外驱力,与故事背景有关,故事发生在三国时期,还是架空的环境中?发生在近代、现代,还是未来?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背景,大军压境、国仇家恨、民族存亡、地震、海啸、病毒……这些都是非剧中人物所能决定的不可抗背景,起着为人物施加压力、升华人格、强化矛盾的重要作用。
人物关系
人物设计好了,那么他们之间的关系要怎么处理呢?笔者设计人物关系时,经常先在开会时用的白板上写好人物名字,再在人物之间用不同颜色的笔画出不同的线,并写明人物关系,如仇恨、欣赏、爱慕、忌妒、敌人、父子、叔侄、恋人、朋友等,人世间所有的情感关系和人物关系都可以写在这些线条上,这样,人物之间就建立了剪不断、理还乱的各种关系。
人物关系总体分为三种:成长关系、平行关系、阻力关系。从字面上理解,成长关系是指两个人物间有正面、积极交集的,彼此帮助、共同进步,有一个良好结果,具体表现为生死与共、不离不弃、无条件付出等,成长关系可以被打破、分裂、复合,可以重复这个过程,也可以调整这个过程,看人物成长需要和剧情需要。
平行关系是指两个人物之间看起来并没有那么多交集,却都在影响着彼此,两个人、两条线共同发展。这时肯定有读者会问:平行关系和成长关系有什么区别?肯定是有的,比如,在亲密度上,平行关系不如成长关系,但在表现形式上不一定,平行关系看起来很散,可事实上到了高潮点,或者结局时,所有的线都归为一点,似散而不散,看似平行,实则殊途同归。
至于在创作过程中是用成长关系好还是用平行关系好?笔者的答案是都用,因为创作者写的不是两个人,而是很多人,十几个人,甚至几十个人,他们之间的关系是不断变换的,今天是朋友,明天可就不一定了:一直以来,A以为B是自己的兄弟,可没想到背后捅了自己一刀的人居然是B!
此时,阻力关系就华丽登场了。角色之间不再是相亲相爱、互帮互助、平等发展的模式,而是A要干什么,B偏不让A干,B就是A的克星。暗杀、设计陷害、利用、造谣、谩骂等,所有能想到的伤害都在这种关系里面。随之而来,是人物之间关系的不断变化、发展,反复重复这个过程。
因此,创作者在创作中,不要拘于某种形式,而是要将多种形式组合起来,灵活运用,才能写出更精彩的故事情节。
最后,强调一下本小节的要点:深刻刻画+长远设计。这八个字非常通俗易懂,可是不太容易做到,人物刻画要生动、深刻,设计要巧妙、深远,具体怎么做?只有一个字送给大家,就是“写”。
不写,就永远不知道自己的水平如何,只有不断写、不断练习,才能将上文讲到的那些方法真正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中,不断调整自己的写作方式,不断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