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写作突破:从构思到完成的5堂高效写作课
- 孙文琴 爱丽丝
- 4483字
- 2025-03-28 11:27:28
04 故事素材的选择
千辛万苦、呕心沥血地确定了人物小传及人物关系后,就要真正开始写故事了。写故事的第一步,是选择故事素材。
首先,创作者要明确什么是故事素材。
故事素材是可以让故事开始及延续下去的源头,它可以是梦、真人真事、神话、感想、道听途说的逸闻、文艺作品等,能让你有所启迪的一切事物都是素材。
故事素材总体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事情,一类是事件。事件是由一系列事情有机组合而成的。有很多创作者分不清事情与事件,很多人在写作过程中,会认为自己写了很多事情,不明白为什么审稿人总是认为故事不饱满。
因为事情不同于事件,两者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事情是某人某时在某地做的一件事,比如吃饭。吃饭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每个人每天都要吃饭,但是如果主角吃饭时做了什么特别的事情,比如因为一个醉鬼的挑衅,主角失手把人打了,对方心脏病发作,送到医院,主角发现钱不够,为了筹钱,他开始向朋友借款……这连续的一系列事情就形成了事件。
事情和事件的本质区别,在于是一个个出,还是一串串出。一般而言,在剧本开头,创作者会选择一件极具代表性的事情作热开场,这件具有代表性的事情会引出后续的一系列事件,直到这一组事件结束,再开启另一组事件。在冷开场中,所选取的事情则大多有着很深的内涵与寓意,在后来的事件中,会不断强化这种内涵与寓言,比如,一辆开向远方的列车已经开走很久了,主人公却依然看着那辆火车开走的方向,一动不动。这是一个很静、很冷的开场,主人公在送别,哪怕下一场看似和前一场没关系,但在后续的故事中,所有的事情都会强化送别这个寓意,直至达到事件的高潮,观众会恍然想起开头的送别:原来这个故事讲的就是送别与孤独。
所以,事情和事件的关系是互为因果,没有事情就形成不了事件,没有事件,事情就始终是事情,组合不成完整的故事。
不管是事情还是事件,都是要作为故事元素出现在故事中,一旦取舍不对,故事的某一板块就坍塌了,故事同样会变得残缺、不完整。
在浩瀚的故事素材里,要怎样取舍呢?
笔者总结了四点:一要服务于人物小传及人物关系,二要依托故事从开始到结尾的主线,三要深化故事主题,四要丰富故事风格。
大家发现了吗?在故事素材的选择上,依照的准则是大纲的前四项基本点。有人说:这样写出来的作品会不会太教条化?笔者认为,大家可以试一试,抛开这四项去写和依照这四项去写有什么不同。
实验结果会告诉大部分人,根据要求写作的作品起码有改的基础,而信马由缰写出来的文字,很多连被点评的资格都没有。
为什么这么残酷?因为剧本不仅仅是商品,更是一个影视作品的源头,所谓“剧本剧本,一剧之本”,诸多规则是为了保证成片的质量。
接下来,笔者逐一剖析如何做到以上四点。
服务于人物小传及人物关系
服务于人物小传及人物关系是故事素材选择的根本,给大家看一个实例。
主人公是一个大嗓门的粗糙汉子,他行事鲁莽,天不怕地不怕,还爱占小便宜,他的太太则是一个有点虚荣,但是非常优雅且谨慎的人。两个人一起去参加舞会,舞会的主人是太太的前男友,但是主人公只关心当晚的享乐,根本就没有注意到太太的情绪变化。太太与前男友眉来眼去,直至旧情复燃,主人公才有所察觉。他要阻止两人,却闯错了房间,发现了一个惊天的财富秘密。巨大的财富让他忘记了要去找太太,为了得到这些财富,他答应了财富的主人一件事,没想到这件事与他的太太相关。当太太看到丈夫出现在自己面前时,两人都对对方感到失望和惊诧,他们本都不该出现在这里。
看到了吗?所有事情和事件的选择,都紧紧围绕他们的性格和关系来展开。如果没有主人公和太太的一系列性格弱点,后续的一系列故事就不会发生。他们只是来参加舞会的,保持应有的礼貌和社交礼仪就好了。可主人公太贪图享乐,抱着当晚要占够便宜的心态吃喝玩乐;太太虽然早已习惯了主人公的行为,可当看到舞会的主人居然是自己的前男友时,她开始觉得丢脸,她想去挽回自己的脸面,没想到发现前男友与自己有旧情复燃的可能。一边是丢脸的丈夫,另一边是绅士的前男友,这个太太又很虚荣,她内心的挣扎可想而知。再加上一个工于心计、精明的前男友,一个激烈碰撞的人物三角结构自然而然地产生了,故事想不跌宕起伏都难。
在这里,笔者要告诉大家一个小技巧:不一定非得设置惊天动地的大事才能调动人的情绪,要充分挖掘每一位主人公的性格,他们是相互制约、彼此影响的,随着故事的发展,他们的关系是不断变化的,第一集里他们是恋人,第二集里他们就可能是仇人,到了第三集,发现之前的隔阂是误会,被人利用了,他们想回到恋人身份,可是男主结婚了,等等。
好看的故事永远在带动着观众的思维,故事素材的选择要服务于人物小传及人物关系。笔者特意挑选了“服务”这个词,因为它代表着臣服、必须、没有商讨的余地,如果创作者选择的故事素材和人物不相符,故事就会像火车脱轨一样毫无逻辑。
可能会有人问:那难道一个胆小的人就只能匹配胆小行为的素材吗?当然不是,最后他很可能勇敢地从鳄鱼的嘴里救下一个小女孩,这是人物的弧度、人物的升华,但不是人物的常态。
总之,故事素材必须为人物服务,而不是为了写素材去改变人物性格。
请创作者一定要注意辨别和区分。
依托故事从开始到结尾的主线
“依托”这个词的含义是在严格的范围之内,将你的故事主线从开始到结尾都画上鲜明的轨迹,而不是天马行空地创作。好比在A点到D点之间,有无数条路径、无数个岔口,但不管路径、岔口有多少,故事的结尾必须在D点,否则无论故事多精彩,都不会有人喜欢——明明讲的是一个冒险的故事,大家等的是刺激、惊险的情节,创作者却陷入了大段大段的回忆,过度渲染情绪,自我感动,写到最后才发现原本定好的冒险情节压根没有提及,于是赶紧转回冒险上……在情节已经发生了严重变化的情况下忽然生硬地套回主题,会让读者或观众极为不适,这就是“跑题”。
常被人诟病的“注水”也经常与“跑题”有极大的关系。网络上经常能看到有人调侃:“国内有真正意义上的行业剧吗?没有,无论是医疗剧、律政剧还是商战剧,最后都会变成家长里短的言情剧,无论哪种类型的行业剧,都会变成换个职业谈恋爱。”出现这种现象最大的原因就是素材选择错了。
医疗剧、律政剧、航天剧等行业剧是非常难写的,首先,它要求创作者对目标行业有深入的了解,其次,创作者必须收集到足够多的素材,收集素材的方式有很多种,如开座谈会、访问专家、研读案例、实地考察等,这都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不是随便在网上找点新闻,拼拼凑凑就能完成的。
素材收集得差不多后,就可以整理和挑选了,比如分类、贴标签、画图、做表格等,每个人习惯用的方式不同,选择适合自己的就好。在这样一遍遍的梳理过程中,创作者会发现越来越多的问题,自己也从“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阶段转换成“知道哪里不知道”的阶段,提出的问题会更精准,收集的素材会更细致,进入良性循环。
接下来,就是研究这些素材如何使用了,就好比手上有很多漂亮的珍珠,怎样将它们组合制作成一件首饰?这可以用分集来解决,关于分集,后文会进行详细的介绍,本节大家需要思索如何找到更精准的素材。
笔者教给大家一个方法:标签化分类。比如,现在需要找关于男主人公如何进行刑事诉讼的素材,那么你就要先收集很多相关案例,民事的、经济的统统不要理,只选择刑事诉讼,然后再缩小范围,设置标签,比如离奇、怪诞等,这样,一般的案子会被筛选出去,留下的案例都是有特点的。一层层缩小范围,能更准确地筛选出自己所需要的素材。
这个过程很简单,缩小,筛选,再缩小,再筛选,周而复始,简单得甚至有点枯燥。但只有这样,才能在浩瀚的素材里选定最终要用的故事素材。这是一个综合性的再加工过程,也是艺术来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的创作过程。
这个工作做得多了,高效筛选素材的思维就慢慢形成了。要想写出好的剧本,做初步工作就要耐心、细致,写出来的作品才能扎实、接地气。
深化故事主题
建构好故事主线后,就要着手让故事一点一点变得更扎实。就像盖了一座房子,不能风一吹就倒了,创作者要不停为这座房子做加固工作,而在写剧本时对剧情进行加固,可以让故事更能感染人的情绪,让观众能够充分与角色共情,从而做到深化主题。
无论电影还是电视剧,都是视听语言,很多经典的电影并没有大段的台词,但是观众都知道这个人在什么环境下要做什么,主人公有着强烈的情绪和欲望,整个画面会给观众很强的视觉和情绪冲击。这就是大荧幕的魅力所在。
创作者要学会分析和强化这种魅力,具体的做法就是要处理好每个细节。比如,在一个主题为亲情、母爱的剧本中,女主一难过就会抬头看天上的星星,为什么?因为她过世的母亲曾经这样激励她:“当你遇到困难的时候,你可以抬头看看天上的星星,那是我在陪伴你。”于是,女主每次难过的时候,都会抬头看星星,这就是在一次次强化故事主题。
主题好比一个鲜明的旗帜,素材就是战场上的千军万马,千军万马都要根据旗子的挥动变化来调整作战策略。主题可以分为主主题和小主题,一个主主题可以有若干个小主题。为什么要分小主题呢?每个人物带一个小主题,人物的故事线会更鲜明,比如,张三想娶隔壁二妞当媳妇,可二妞老惦记着村主任的儿子,村主任的儿子呢?一心想参军保卫祖国,一个个人物的小主题凝练成故事的主主题,一群热血青年投身革命的故事就初具雏形。
主主题要有设定,小主题也要有清晰的设定,如果怕混淆,可以画在一张图表上,随时复盘,思考自己写的情节有没有偏离主题,如果偏了要怎样去弥补。
比如,为什么要强调房间里放了一个花瓶?不放不行吗?创作者要给出非放它不可的理由:这个看似普通的花瓶里藏着一个惊天秘密,或者花瓶的摆放位置是某个重要的接头信息。
如果把一个故事比作一张地图的话,可以总结成一句话:路径千万条,旗帜仅一面。故事再复杂,都要保持对故事主题的深化。
丰富故事风格
还是拿地图打比方,假设创作者要讲的是一个很严肃的主题,表达形式上可不可以多元化一点?以前,影视剧所属类别有着严格的区分,比如悲剧、喜剧等,随着观影习惯的不断细分,出现不少多风格糅合的视听作品,尤其是短剧,为了获取流量,经常会“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一开始,作为长视频的创作者,很多编剧不太认可这种创作方式,可这种作品流量很高,动不动就上各排行榜的热门,渐渐地,长视频也开始尝试贴近用户的观影思维,典型的表现是从电视剧中分出了网剧,从电影中分出了网络大电影(即网大)。随着市场进一步下沉和细化,又分出了更为细致的各种标签化的剧种,如入赘类、甜宠类、霸总类等极富互联网思维、网感化的剧种。
时代在变,观众的口味在变,传统影视剧收视率长期的萎靡不振导致了很多争论,比如,是观众太挑剔,还是创作者创作不出好作品?是观众不懂欣赏艺术,还是创作者太闭门造车、孤芳自赏?每当有一部爆款剧出现,大家都会拼命分析、研究,并且迅速模仿,甚至只要某一个剧种火了,大家就会蜂拥而上,直到把这个剧种拍到大家一看标题就反感的程度。
曾经有一句话叫“一招鲜,吃遍天”,现在这句话不灵了,因为跟风、复制太容易了。作为编剧,故事的源头创作者,要“招招鲜”,不断地在故事主题、内容和风格上开疆扩土,不断发掘好素材,丰富自己的故事,才能创作出优质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