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學術史回顧1
一、《書》類文獻的早期形態研究
《書》類文獻的早期形態研究對新材料的依賴程度較高,清華簡等一系列《書》類文獻的公布爲進一步研究此問題提供了契機。傳統的研究,依其方法可分爲三類:一爲輯佚,一爲引《書》研究,一爲金石互證。關於清華簡《書》類文獻的研究亦屬於廣義的“金石互證”範疇。
(一)輯佚
梁任公論輯佚之因:“書籍遞嬗散亡,好學之士,每讀前代著録,按索不獲,深致慨惜,於是乎有輯佚之業。”2最早從事輯佚事業者,梁氏認爲是王應麟,輯有《三家詩考》《周易鄭氏注》各一卷,附刻《玉海》中。葉德輝辯證之,認爲輯佚之書,當以黄伯思之《相鶴經》爲鼻祖。3程元敏更立新論,以輯佚之事,當以南朝齊梁間已成書之《尚書逸篇》(一卷)爲最早。4清代輯佚,起於漢學家之治經。惠定宇輯成《九經古義》十六卷,其弟子余蕭客輯《古經解鈎沉》三十卷。《尚書》傳注類,清儒所輯唐以前者有:
《尚書》注:排斥《僞孔傳》,推崇馬融、鄭玄,漸及於西漢今文,江艮庭之《集注音疏》,王西莊之《後案》,孫淵如之《今古注疏》,其大部分功力皆在輯馬、鄭注也。而淵如於全疏外,復有《尚書馬鄭注》十卷,馬竹吾亦輯《尚書馬氏傳》四卷。今文學方面,則有陳樸園《今文尚書經説考》三十二卷、《歐陽夏侯遺説考》二卷,馬竹吾則輯《尚書》歐陽、大夏侯、小夏侯《章句》各一卷,而《尚書大傳》輯者亦數家。5
梁氏所謂《尚書大傳》輯者數家,據其“校勘”部分所論,爲孫之騄《尚書大傳》輯本三卷、《補遺》一卷,盧見曾《尚書大傳》輯本四卷、附《補遺》一卷、《考異》一卷,孔廣林《尚書大傳注》輯本四卷,陳壽祺《尚書大傳輯校》三卷、《辨訛》一卷,皮錫瑞《尚書大傳疏證》七卷。6就《尚書大傳》而言,梁氏所未及者,尚有袁鈞《尚書大傳》輯本三卷、王謨輯《尚書大傳》二卷、黄奭《尚書大傳》輯本一卷。
清代以來《尚書》輯佚類書,梁任公所及外,尚可補苴數種:《書賈氏義》(賈誼撰,《續玉函山房輯佚書》)、《今文尚書説》(歐陽生撰,《漢魏逸書》本)、《古文尚書訓》(賈逵撰,《續玉函山房輯佚書》)、《古文尚書訓旨》(衛宏撰,《續玉函山房輯佚書》)、《五經異議》(許慎撰,《漢魏遺書鈔》)、《尚書鄭注》(鄭玄撰,《鄭學彙函》)、《今文尚書經説考》(陳喬樅撰,《皇清經解》 ) 、《古文尚書考》 (惠棟撰,《皇清經解》 )等。
輯佚之事,梁任公譏其爲抄書匠之能事,而其有助於後世之研究則無疑。清儒對早期文本的存在形態和流傳方式的認定不同,其輯佚之原則亦有差異,故所輯之書良莠有别。
(二)引《書》
《尚書》輯佚條目中多有取自他書徵引者,即此處所謂之引《書》。引《書》研究跟輯佚在關注對象上有主次之别。以《史記》引《書》而言,所涉及對象包括今本《尚書》和《逸周書》中的篇目。《尚書》輯佚者關注其中《尚書》部分,而《逸周書》輯佚者則關注其中《逸周書》部分。引《書》研究,通過引《書》欲探討的除了太史公所見《書》的面貌、對《書》類資料的使用,還涉及其對《書》學的認識等。
最早系統研究早期典籍引《書》者,當屬東晉僞古文《尚書》的編撰者。就其實際而言,我們認爲古文篇章“僞”,是因爲東晉人擬作之時,“發揮”過甚,其體、其事、其文氣已全然晉人化,並且其所據真材料有限。朱彝尊《經義考》在“古文尚書”條下的按語云:
愚闇之見,是書久頒於學官,其言多綴輯逸《書》成文,無大悖理,譬諸汾陰漢鼎,雖非黄帝所鑄,或指以爲九牧之金,則亦聽之。且如小戴氏《禮》 《王制》 、《月令》 、《緇衣》諸篇,明知作者有人參出於漢儒,非《禮》之舊,顧士子誦習,守而不改。至於《易》之《序卦傳》,李清臣、朱翌、王申子皆疑焉,要不得而去也。惟是最誤人者,《伊訓》“惟元祀十有二月乙丑”之文是也。 《春秋經》書“春,王正月”,《左氏傳》益以“周”字,改時改月,其義本明。故自漢迄於汴宋,説者初無異議,乃胡安國忽主夏時冠周月之論,於是衆説紛綸,遂同疑獄。然此不待博稽群籍,即以《春秋》説《春秋》,而其妄立見矣。其猶聚訟不已者,皆由《伊訓》“十有二月”之文亂之,不知《古文尚書》難以過信,斯則學者所當審也。7
朱彝尊認爲《古文尚書》“久頒於學官,其言多綴輯逸《書》成文,無大悖理”,且其以《尚書》存“僞”的情況校以他經,認爲既然《周易》中《序卦傳》已有學者證其“僞”而保存之,《尚書》古文諸篇亦不宜去之。又吴澄《尚書敘録》中先載今文而後系古文,之後又作《書纂言》只注今文28篇,歸有光效仿之,兩人大體上主張否定古文諸篇。王懋竑撰《論〈尚書敘録〉》指出其論説失當之處,兼爲古文辯護,其言:
而東晉所上之《書》,疑爲王肅、束皙、皇甫謐輩所擬作,其時未經永嘉之亂,古書多在,采摭綴緝,無一字無所本,特其文氣緩弱,又辭義不相連屬,時事不相對值,有以識其非真,而古聖賢之格言大訓,往往在焉,有斷斷不可以廢者。……又考鄭注逸《書》,别有《舜典》《大禹謨》《益稷》等篇,雖得之傳聞,恐爲安國之舊,微言奥義必有一二存者,而散亡磨滅,無一語見於世。韓退之云:“平生千萬篇,金薤垂琳琅。流落人間者,泰山一毫芒。”典謨訓誥之重萬世,非詩篇比也,而百不傳其一二,使後世不得見二帝三王之全,嗚呼,惜哉!8
四庫館臣在《古文尚書冤詞》提要中强調一方面(僞孔本)“確非孔氏之原本,則證驗多端,非一手所能終掩”;另一方面,“梅賾之書,行世已久,其文本采綴逸經,排比聯貫,故其旨不悖于聖人,斷無可廢之理”。9此外,齊召南、焦循父子、莊存與、張眉大、皮錫瑞、陸邦烈、陳寅恪等人亦持古文不可輕廢之見,大體言之,一直有一種聲音,認爲古文諸篇雖爲“重構”,但其不悖於格言大訓,頒於官學且行世既久,依然值得重視。
總之,僞古文25篇,雖爲“杜撰”,但絶非鑿空,多襲古書之語。屈萬里先生《僞古文尚書襲古簡注》云:
僞書作者,多襲古書之語,雜入其杜撰之文中;故易售其欺。學者既知其僞,於是清代諸儒,多有述作,於襲古之語,揭其出處。朱氏《古注便讀》,於僞書襲古處,一一注其出處於句下,最便省覽;然亦間有疎失。爰仿朱氏之例,參以孫喬年《尚書古文證疑》,簡氏《尚書集注述疏》,及吴闓生《尚書大義》等書,益以鄙見,述爲兹編。孫氏《證疑》(卷四),列舉僞古文採摭經傳之辭凡三百六條;本編則得二百七十八條。蓋孫書於僞古文櫽栝故書語意,及但取古語中一二字者,亦俱列入;本編則否。且僞古文襲故書之語,而未爲孫氏所舉者,亦頗多也。僞古文分《堯典》之後半爲《舜典》,復於所謂《舜典》前,僞撰二十八字。其“曰若稽古”四字,乃襲自《堯典》。 “濬哲文明”語,則襲自王燦《七釋》。 “温恭允塞”語,亦襲《七釋》 “允恭玄塞”爲之,而略有改易。10
關於僞古文的襲古問題,朱駿聲《尚書便讀》、孫喬年《尚書古文證疑》、簡朝亮《尚書集注述疏》及吴闓生《尚書大義》等皆有述及。其中孫喬年《尚書古文證疑》卷四,列舉僞古文採摭經傳之辭凡306條。屈萬里先生《僞古文尚書襲古簡注》據以删補爲278條。11
此外,傳統經典傳注已多據引書來注解經文或證成己説。顧棟高《春秋大事表》卷四七有《春秋左傳引據詩書易三經表》,12以明《左傳》之引經例。歷代讀書筆記中,也多有提及,如于鬯《香草校書》“惠不惠,懋不懋”條即引《左傳》昭公八年引《周書》此句爲證。13但瑣碎繁雜,不及詳舉。民國以來,學者關於引《書》問題多有討論,近出相關研究或見失引。故就民國以來系統研究他書引《書》者,略作評述。
1.先秦典籍引《書》
先秦典籍引《書》方面,民國十八年,方書林撰《漢以前的〈尚書〉》,14據阮元《詩書古訓》、王紹蘭《周人經説》及簡朝亮《尚書逸文》,益以新輯,依先秦典籍《論語》《墨子》《孟子》《荀子》《禮記》《左傳》《國語》《戰國策》《吕氏春秋》《管子》十書所引《尚書》逸文,旁及《周禮》相關文獻,列《漢以前各書所引之〈尚書〉及〈尚書〉説與今本〈尚書〉比較表》。然將《尚書》逸文與所謂《尚書》説混爲一談,不爲區别,爲其所短。民國二十四年《西北論衡》從十九期開始分五次連載了志鵬翻譯的日人藤川雄一郎所著《從〈韓非子〉中所見之〈書經〉》,15從《韓非子》中引《書》用《書》出發對戰國時期《書》體等問題展開討論。同年,吴貫因發表《今文尚書古文尚書以外尚有尚書》,16所論即逸《書》,所據即爲引《書》。系統就先秦典籍引《尚書》進行研究的,有陳夢家《尚書通論》、蔣善國《尚書綜述》、劉起釪《尚書學史》、程元敏《尚書學史》中相關章節的討論;17專文或專書有許錟輝《先秦典籍引〈尚書〉考》、18朱廷獻《先秦古籍引〈尚書〉二十八篇經文考》等。19許錟輝先生的研究非常詳細,只是他受古史辨研究影響太大,在原典籍及引書的時代判定上往往保守,影響了其關於《書》學早期形態的分析。除了新的出土文獻外,先秦典籍引《書》資料基本涉及。此類研究中尤爲值得注意者,是饒龍隼先生的《〈書〉考原》,20此文利用先秦典籍引《書》,討論了春秋以前流行的《書》之編纂系統問題,涉及形成年代、資料來源、傳寫形式、名稱由來、原始形態和語體特徵等一系列問題,其中多有創見,是一篇集大成之作。可以説,除了出土文獻誘發的新問題和早期《書》學“經傳”形態問題外,所涉已較爲全面。就其研究而言,正與許錟輝先生相反,可能存在“過信”的問題,如《國語》《左傳》等引《書》,直接就其所述年代展開分析,對原書本身形成過程的考辨不够。
儒家引《書》方面,高明有《論語中之書教》和《孔子的書教》兩文,21通過《論語》引《書》及孔子和弟子論政來討論孔子的《書》教。李振興《〈尚書〉與孔子》22亦屬此類。吕思勉《僞古文尚書有本於荀子者》、23吴清淋《荀子與書經》,24討論荀子引《書》用《書》和僞古文的關係。
出土先秦文獻引《書》方面,有程元敏《〈郭店、上博楚簡〉〈緇衣〉引書考》,25討論郭店、上博戰國簡所引《詩》《書》文獻之特徵,指出所討論的出土材料中有益於經學研究之七個方面:經籍著成年代、經板問題、簡本用字、今古文經、勘正今本之誤、辨明今本改經文字處、發現今本所潤飾删削增益之處。
2.漢魏典籍引《書》
民國十二年,章太炎撰《太史公古文尚書説》,26以《史記》引《書》立論,條理史遷《書》學淵源。後出討論《史記》引《書》者,有張鈞才《史記引尚書文考例》、27金德建《史記所引各篇尚書考》、28李周龍《司馬遷古文尚書義釋例》、29洪安全《司馬遷之尚書學》、30古國順《司馬遷尚書學》《史記迻録尚書原文例》《史記述尚書研究序例》《史記述尚書研究》、31金德建《司馬遷論堯典述作》《論司馬遷所見尚書中分殷之器物》、32卓秀巖《史記周本紀尚書義考徵》《史記殷本紀尚書義考徵》等,33《史記》引《書》較之今本,文字有同異,其異者或遵一定體例;其所徵引,今古文皆具,而諸家關於今古文的判定或有不同。此類研究中,窮盡式臚陳《史記》引《書》内容,條陳論證其今古文性,着力最深者,當屬古國順氏之《史記述尚書研究》。
林政華《漢人知見尚書篇目考》,34通過他書徵引,討論漢代《尚書》篇目問題。周少豪撰《〈漢書〉引〈尚書〉研究》,35蔡根祥撰《〈後漢書〉引〈尚書〉考辨》,36許華峰撰《〈孔叢子〉引〈尚書〉相關材料的分析》,37馬宗霍撰《説文解字引經考》,38歐慶亨撰《三國志引尚書考述》。39《文選》注引《書》類有斯波六郎《文選李善注引尚書考證》、40葉程義《文選李善注引尚書考》 。41漢魏典籍引《尚書》的研究,大有裨益於《尚書》學史的研究,對漢代今古文學、鄭王《尚書》學等方面的研究有頗多推動。
將先秦兩漢典籍中引《尚書》的資料彙編成書,甚便相關問題探討的,有陳雄根、何志華編著《先秦兩漢典籍引〈尚書〉資料彙編》一書,42資料網羅齊全,明引暗引皆收,間及逸《書》。
(三)金石互證
清以前治《尚書》者,主要依靠傳世古書及宋以來的部分出土文獻。近百年來,甲骨文、金文、居延漢簡、雲夢秦簡、馬王堆帛書、慈利楚簡、包山楚簡、郭店楚簡、上博簡、清華簡、北大簡、安大簡、海昏侯簡,以及尚未公布的荆州夏家台和龍會河北岸M324出土楚簡等的出現,爲我們的研究提供了大量的先秦兩漢的文書與典籍。這些出土材料讓後世研究者對更早的古書有了更直接的感受,可藉以補充先前關於古書形成和流傳的認識,歸納總結更多新的一般性理論,《尚書》研究領域也隨之拓開。
金石互證作爲一方法,取其廣義言之,指出土材料和傳世材料的相互印證補充。王國維之前,阮元已倡導用金石資料來證經籍,撰有《積古齋鐘鼎彝器欵識》。43晚清俞樾承繼之,其以金石互證爲一法,融合段玉裁與王氏父子的研經方法及成果,著《群經平議》三十五卷。44隨着金石材料的增多,吴大澂撰《説文古籀補》十四卷,45既訂文字,亦證經史。以金石之法專研《尚書》者,有孫詒讓《尚書駢枝》,46對《尚書》文義多有新解。此外,方濬益氏撰《綴遺齋彝器款識考釋》三十卷,47劉心源撰《奇觚室吉金文述》二十卷,48皆爲清末在金石證經方面有創獲者。晚清諸儒,有肇端之功,但初啓山林,泛而不深,亦見一些不當的説法。49
清末民初,新材料漸多,王國維總結此前互證之實踐,名曰“二重證據法”。王氏用此法治《尚書》的研究見存於其弟子吴其昌、劉盼遂所記《觀堂授書記》,50另有從其游者楊筠如氏,所撰《尚書覈詁》51多引金文解經。郭沫若《兩周金文辭大系圖録考釋》52多以金文與《尚書》文本互證,既考文字又明經義;其《卜辭通纂》中亦多涉甲骨和《尚書》互證之例。53于省吾《雙劍誃尚書新證》54據古文字治《尚書》,較有清諸儒更爲精深,開新時期風氣之先。楊樹達《積微居讀書記》有《尚書説》專篇,55《積微居金文説》《積微居金文餘説》中亦多有裨益於《尚書》研究者,如《釋肜日》《甲文中的四方神名與風名》《釋多方》《讀尚書堯典》等。56陳夢家《殷虚卜辭綜述》和《西周銅器斷代》,57多涉《尚書》内容。唐蘭《西周青銅器銘文分代史徵》、58董作賓《殷曆譜》、59屈萬里《尚書集釋》等,皆在互證方面有所創獲。此外,張政烺、徐中舒、商承祚、容庚、胡厚宣、朱廷獻、60李學勤、裘錫圭等均有相關論説,隨文注明,兹不一一詳舉。
金石考證、古文字研究的每一步發展,都能够和《尚書》學研究相互補充,從《尚書》文本研究的角度來審視古文字學的研究成果,有助益於彼此推進。 1977年周原甲骨發現,1991年安陽殷墟花園莊東地發現了一個完整的甲骨坑。這些年戰國墓葬遞有發掘,青銅器物多有出土。2012年,吴鎮烽主編的《商周青銅器銘文暨圖像集成》出版,61收録傳世和新出土的商周有銘青銅器16704件。諸如此類,皆爲進一步研究的新增長點。
戰國楚墓竹書亦對《尚書》的研究多有助力。而對早期《書》類文獻研究影響最大的當屬清華簡的出版。清華簡2008年入藏,2010年開始出現相關研究成果,基本圍繞清華簡中《書》類文獻的篇章定名、用辭、文法、跟《書序》關係、先秦時期《書》類文獻的流傳諸方面。比較有代表性的論説有:李學勤《清華簡與〈尚書〉、〈逸周書〉的研究》、62廖名春《清華簡與〈尚書〉研究》、63黄懷信《由清華簡看〈書〉——兼説關於古史資料的可信性問題》、64艾蘭《論〈書〉與〈尚書〉的起源》、65朱鳳瀚《讀清華簡〈金縢〉兼論相關問題》、66李零《西伯戡黎的再認識——讀清華楚簡〈耆夜〉篇》、67王子今《丹江通道與早期楚文化——清華簡〈楚居〉札記》、68沈建華《試説清華〈繫年〉楚簡與〈春秋左傳〉成書》、69陳慧《保君德訓向“中”求——讀清華簡〈保訓〉》、70虞萬里《由清華簡〈尹誥〉論〈古文尚書·咸有一德〉之性質》、71馮勝君《試論清華簡〈保訓〉篇書法風格與三體石經的關係》、72馮時《清華〈金縢〉書文本性質考述》、73劉國忠《從清華簡〈金縢〉看傳世本〈金縢〉的文本問題》等。74隨着上博簡和清華簡更多篇章的整理公布,此類文章已越來越多地發表在相關刊物上。75此處僅舉數家,其餘觀點隨文注明。上列研究類文章,多就某一篇章或某一問題立論,尚未見將清華簡《書》類文獻作爲一個整體來分析研究的論作。76
《書》類文獻文字異文及出土文獻和傳世文獻的對比研究方面,可參考的有以下數家。
民國十五年(1926),顧頡剛在其《尚書》經義“經文”部分首列“ 《尚書》的文字”,以之爲治《尚書》經文之首要。77二十三年(1934),《尚書文字合編》的“出版預告”中,其又强調了此觀點:
經學中之今古文問題,以尚書爲最複雜,加以字體之傳訛者彌多,遂至紛亂而不可董理。本社爲欲解决此項難題,故先事收集材料,施以整統之功,以供研究者之取資。本編工作,着手已歷三年,搜羅舊本業已略備。現在刊刻逾半,年内可望出版。書中編制,概依原有篇次排列;每篇中又依本子之先後排列。所收古書,總凡五種。一曰熹平石經,是爲今日流傳最古之本,雖僅殘片,而猶存東漢學官真相。二曰魏正始石經,以古文,篆書,隸書相次,不但可察字體之流變,而争執紛紜之古文尚書之原形亦惟可於此見之。三曰唐寫卷子,雖作真書,尚留古體,即所謂“隸古定”者,其結搆亦至參差。四曰唐開成石經,爲衛包改字以後刊刻最早之本,亦可爲古本中是完全之一本。五曰宋薛季宣書古文訓本,雖僞訛迭見,而有據者尚多,于魏石經古文及唐卷子隸古中猶可考見其淵源。録此五種,合爲一篇,尚書文字之糾紛問題乃有解決之希望矣。78
《尚書文字合編》的編纂工作開展不久便遭遇抗日戰争,故其出版并没能如顧先生預想的那樣順利。至1982年,顧廷龍才又開始重新整理編纂,新書收入歷代不同字體的《尚書》古本二十餘種,由原定的摹寫改爲照相影印。全書依唐石經分篇,同篇各本按照時代順序排列,依次爲漢石經(隸書)、魏石經(古文、篆書、隸書三體)、唐寫本、日本古寫本、宋薛季宣《書古文訓》(均爲“隸古定”體),并以唐石經(楷體)殿後,其目的在於通過對比發現和解決《尚書》文字問題。79
是書出版之前,已有學者據敦煌本來校勘今本,檢討《尚書》用字。王重民《敦煌古籍敘録》中“尚書”部分有關於文字問題的探討。80此類研究,還有陳鐵凡《敦煌本尚書述略》《敦煌本尚書校證》,81吴福熙《敦煌殘卷古文尚書校注》等。82
是書出版之後,據此書來研究《尚書》文字的有臧克和《尚書文字校詁》,83臧書刊出不久,劉起釪撰《尚書校釋譯論》,其序言及在整理《尚書》之初,曾以隸古定文字來訂正唐石經中衛包改錯的字,並參考小林信明的《古文尚書の研究》一書。84後經楊伯峻指明,《尚書》古文字之關鍵在先秦、漢、魏三時期,應重點研究此三時期《尚書》的異文異字,隸古定是東晉僞古文本始有的文字,不必花費太多時間,而隸古定本《尚書》和衛包的關係可以另外討論。劉先生才暫時擱置其原定計劃。85其後討論隸古定本出現後古文《尚書》文字的有林志强《古本〈尚書〉文字研究》,是書在古本《尚書》研究的同時,更有傳抄古文研究的視角。86新近有李慶《内野皎亭本〈尚書〉和有關的幾個問題》重點討論内野本的文字問題。87
正如楊先生所言,隸古定本出現前後《尚書》文字的異文性質不同,故《尚書文字合編》雖然搜羅甚廣,却容易誤導其後的研究者,將隸古定前後不同性質的文字放在一起比較,執着於異文而不明所以。類似異文彙編類研究還有朱廷獻《尚書異文集證》、88屈萬里《尚書異文彙録》等。89
本文討論的主要是先秦、漢、魏三個時期的文字問題,相關涉的研究對象除清華簡外,還有漢魏石經。歷代石經研究的論著,臺灣有許東方主編《石經叢刊初編》,90大陸有賈貴榮輯《歷代石經研究資料輯刊》。91賈輯本未參考許編本,故兩書所收略有出入,可相互補充。馬衡《漢石經集存》,近有虞萬里重新整理本。92魏石經研究,有王小航《增訂三體石經時代辯誤》、93孫海波《魏三字石經集録》、94邱德修《魏石經古文釋形考述》、95章太炎《新出三體石經考》、96王國維《魏石經考》、97張富海《漢人所謂古文之研究》、98徐剛《古文源流考》、99蘇瑩輝《論孔壁的古文經與〈説文〉所謂古文以及魏石經中的古文一體》等。100
出土文獻和傳世文獻的對比研究方面,代表性的研究有林素清《利用出土戰國楚竹書資料檢討〈尚書〉異文及相關問題》 、101劉嬌《言公與剿説——從出土簡帛古籍看西漢以前古籍中相同或類似内容重複現象》 、102單育辰《楚地戰國簡帛與傳世文獻對讀之研究》等。103林文據當時所見郭店簡和上博簡中引《書》内容,結合敦煌本、唐石經、熹平石經、三體石經等相關資料進行異文分析,進而校正訛字、了解同音假借、弄清古今字、再析經文句讀、訂正脱衍文句,并認爲《漢簡》引古《尚書》多爲《書古文訓》所本,而與簡本不同。劉書則首次系統地就當時可見的出土西漢以前簡帛古書和傳世古書對比研究,在此基礎上討論先秦秦漢時人的著作權觀念和著作體例等問題。單書除了通過對讀討論古書體例和流傳等問題外,亦討論了對讀之法在古文字考釋中的重要性。
二、《書》類文獻的經典化研究
《書》的經典化過程,經學時代實屬不證自明之問題,聖人定經,門生傳教,官方認可,本爲一體;104五四運動以來却又是學界主流極力“否定”的問題。所謂的“否定”,非言當時否認《尚書》曾經爲經典。當時的學術主流認爲傳統中國所尊奉這些經典的行爲方式是錯誤的,故所討論的問題尚走不到經典如何形成這一層面上來。那時學界的主要動力在“去聖”“去經典化”。
像15世紀以洛倫佐·瓦剌( Lorenzo Valla, 1407-1457)爲代表的西方古典學者,105藉助以語文學( Philology) 、歷史學爲基礎的古典考據學,從文本研究上對過去發起全面的進攻一樣,以顧頡剛爲代表的古史辨派學者們,對唐以前的相當一部分典籍進行了真僞推定,確定了一大批“僞書”。孔子和經典的關係被極力地淡化,漢以來的經典生成之説,也如同商代以前的古史一樣被“推翻”了。古史辨派雖然没正面討論典籍經典化問題,但正是他們的辨僞企圖使得典籍經典化成爲一個新的學術問題。國内學者中,首先就經典化問題進行系統思考的是李零教授,其關於經典化的認識,前文討論“經典和經典化”部分已有評述,兹不贅語。
其實,不同於國内,國外的很多研究者既没有傳統經學家對典籍的虔敬之心,亦不像古史辨派那樣執着於證僞去聖,反而能客觀地看待經典及其經典化過程。日本學人松本雅明撰《春秋戰國における尚書の展開——歷史意識の發展を中心に》一書,106在中日諸研究者通論或相關研究的基礎上,107將先秦《尚書》之學分爲春秋後期、戰國前期、戰國中期和戰國後期四個時段,藉以討論早期中國歷史意識的展開。松本氏所言的“歷史意識”,屬於我們探討《書》類文獻的文本變化,及典籍和傳統之間互動問題的範疇。松本氏認爲《尚書》文本的出現和周初中國先民歷史意識的轉變直接相關。《尚書》中的誥、命、訓、典,能够反映出當時上層人士的世界觀、地理認識、法律知識、制度構建等。他吸收了前人研究引《書》及諸子學派的方法,將春秋晚期儒家和戰國諸子學派的《尚書》依歷史演進的順序,分專書、分派别來討論,抓住了先秦《書》學的獨特性。除此之外,其以江聲《尚書集注音疏》、簡朝亮《尚書集注述疏》、陳夢家《尚書通論》、張西堂《尚書引論》的研究爲基礎,通過先秦兩漢典籍引《尚書》(當爲《書》)來討論先秦《書》類文獻的篇章、斷簡、復原等問題。松本氏也進行了像顧頡剛那樣的《尚書》篇章的編年工作,其依據主要是用語、思想、固有名詞,以及《詩》《書》、金文和春秋戰國時期其他古典的比較等。
松本氏研究存在的問題,除了撰著較早,未及見更晚出土的金石簡牘材料外,主要在於其受到古史辨派的影響,將《尚書》諸篇的形成時代放的普遍較晚。例如其在討論戰國中期的《書》學問題時以《國語》《左傳》《墨子》引《書》爲代表,較之前述饒龍隼先生的研究,這樣單純以被引的時間來考慮所引《書》問題的處理方式也過於簡單化了。
除了該書外,松本氏還撰有《尚書洪範篇の成立》,108討論《洪範》中“五行”“五事”“八政”“五紀”的成立年代在戰國中期到秦漢時。此外,松本氏還有一本《原始尚書の成立》,分三編,第一編是“原始尚書成立に関する諸問題”,第二編是“周公成立に関する諸問題”,第三編是《詩經》與古代祭祀相關。109是書考證相關《書》篇成立,關注其後的歷史背景分析。
相關研究,還有平岡武夫《經書の成立》《経書の伝統》,110野村茂夫《先秦における尚書の流傳につぃての若干の考察》 《洪範の成立》,111劉起釪《洪範成書年代考》,112等等。作爲研究《尚書》文本的學者,Michael Nylan教授的 The Shifting Center: The Original “ Great Plan” and Later Readings一書也值得注意。113
其他研究,不針對《尚書》文本,討論儒家典籍的早期形態或經典化問題的,有鐮田正《左傳の成立と其の展開》,114松本雅明《詩經諸篇の成立に關する研究》,115内野熊一郎《漢初經書の研究》,116劉躍進、程蘇東主編《早期文本的生成與傳播》,117等等。
另有一點需要提及的是,臺灣學者近些年對海外漢學家關於中國早期典籍的研究比較關注,118繼2007年《經典的形成、流傳與詮釋》一書出版後,1192013年又組織人員翻譯了夏含夷( Edward L. Shaughnessy)的Before Confucius: Studies in the Creation of the Chinese Classics ( 《孔子之前:中國經典誕生的研究》 )一書。120夏含夷教授另有 Rewriting Early Chinese Texts一書,121近年亦被引進,譯作《重寫中國古代文獻》,122書中章節包括“出土文獻的編輯及其對傳世文獻研究的啓示”“由《緇衣》的重寫看中國經典的形成”“汲冢書的發現和編輯”“《竹書紀年》的整理和整理本”,亦主張由出土材料來重新考察漢儒整理并流傳下來的先秦典籍。夏含夷之外,持續關注和研究中國早期典籍的西方學者,最具代表性的有鮑則岳( William G Boltz) 、柯馬丁( Martin Kern)等。123除了《老子》文本的相關研究外,鮑則岳教授比較有代表性的論著還有The Origin and Early Development of the Chinese Writing System,124和“ Reading Early Chinese Manuscripts” 。125前書爲西方漢學界關於中國文字起源和發展的一部專著,後文是關於中國早期抄本,尤其是漢代馬王堆帛書等的研究。柯馬丁教授The Stele Inscriptions of Ch'in Shih-huang: Text and Ritual in Early Chinese Imperial Representation一書,126近來被譯作《秦始皇刻石:早期中國的文本與儀式》,介紹到國内。是書通過秦刻石文本的禮儀性質,以及秦刻石所反映的秦朝歷史和漢代歷史編撰之間的衝突,探討了傳統思想與禮儀實踐的連續性,以及秦人對傳統經典的修訂等問題。2008年以來,其又主編或參與主編了一系列分析早期中國典籍文本,以及通過早期文本來探討早期中國政治社會文化諸方面特點的論著,如Text and Ritual in Early China, 127 Statecraft and Classical Learning: The Rituals of Zhou in East Asian History,128 The Mozi as an Evolving Text: Dif-ferent Voices in Early China Thought,129 The Embodied Text: Establishing Tex-tual Identity in Early Chinese Manuscripts,130 Ideology of Power and Power of Ideology in Early China,131 Origins of Chinese Political Philology: Studies in the Composition and Thought of the Shangshu ( Classic of Documents)等。132其中Origins of Chinese Political Philology: Studies in the Composition and Thought of the Shangshu ( Classic of Documents)一書,是專門討論《尚書》諸篇文本的,除了討論《堯典》《顧命》《多士》《多方》《金縢》《無逸》《粊誓》 《禹貢》諸篇外,另有數篇討論《尚書》中的“誓” 、《尚書》中的不同的聲音、《尚書》和《逸周書》的區别、戰國文獻中的引《書》等問題。文本細讀和文本層次的分析,是我們進一步討論經典化問題的基礎,其意義自不待言。133
要之,從國内外研究的歷史和現狀來看,儒家典籍的經典化這一“老問題”,雖然涉及的論説繁多,但關於最核心的經典化問題本身,可討論處尚多。另外,如前引李零先生所言“經典化是一種結構性的變化,不能够只盯着一本書來談”。如此,我們關於《書經》成立的討論,就須要放在經典系統的結構框架及其調整變化中來展開分析。
1“學術史回顧”部分涉及人名較多,爲行文簡潔,均省去敬稱。
2梁啓超著,夏曉紅、陸胤校《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 (新校本),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年,第313頁。
3葉德輝《輯刻古書不始於王應麟》,《書林清話》卷八,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166頁。
4程元敏《尚書學史》(上),第348頁。
5梁啓超著,夏曉紅、陸胤校《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新校本),第317頁。
6梁啓超著,夏曉紅、陸胤校《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 (新校本),第288—289頁。按:孔廣林,梁氏誤作孔廣森。
7朱彝尊撰,林慶彰、蔣秋華等主編《經義考新校》,第1403—1404頁。
8王懋竑《白田草堂存稿》,阮元編《清經解》卷二四三,第二册,上海:上海書店1988年影印,第207頁。
9永瑢等《四庫全書總目》卷一二,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第102頁。
10屈萬里《尚書集釋》,第307頁。
11屈萬里《尚書集釋》,第307—328頁。
12顧棟高輯,吴樹平、李解民點校《春秋大事表》,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第2549—2564頁。
13于鬯《香草校書》卷三《書》,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第139頁。
14方書林《漢以前的〈尚書〉》,《國立中山大學語言歷史學研究所週刊》1929年六集69期,第1—39頁。
15藤川雄一郎撰、志鵬譯《從〈韓非子〉中所見之〈書經〉》,《西北論衡》第19—23期, 1935年5月—1936年1月。
16吴貫因《今文尚書古文尚書以外尚有尚書》,《正風半月刊》1935年一卷十六期,第7頁。
17陳夢家《尚書通論》,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蔣善國《尚書綜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劉起釪《尚書學史》,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程元敏《尚書學史》,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3年。
18許錟輝《先秦典籍引〈尚書〉考》,潘美月、杜潔祥主編《古典文獻研究輯刊》第九編,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9年。
19朱廷獻《先秦古籍引〈尚書〉二十八篇經文考》,《孔孟月刊》 1983年第4期,第25—32頁。
20饒龍隼《〈書〉考原》,王小盾編《揚州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集刊》第一輯,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57—95頁。此篇在博士論文撰寫過程中未曾讀到,2017年畢業答辯時經馬銀琴教授惠告,謹致謝忱!
21高明《〈論語〉中之〈書〉教》,《孔孟月刊》1965年第1期,第1—5頁;高明《孔子的〈書〉教》,《高明文集》(上册),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78年,第635—644頁。
22李振興《〈尚書〉與孔子》,《第一届先秦學術國際研討會論文集》,高雄: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系編印本1992年,第297—328頁。此文後收入李氏《尚書學述(上)》,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4年,第85—125頁。
23吕思勉《吕思勉讀史札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726—727頁。
24吴清淋《荀子與書經》,《孔孟月刊》1975年第9期,第17—20頁。
25程元敏《〈郭店、上博楚簡〉〈緇衣〉引書考》,《先秦兩漢學術》(第十一期),臺北:輔仁大學中文系2009年,第119—152頁。
26章太炎《太史公古文尚書説》,《章氏叢書》北平刊本1933年。
27張鈞才《史記引尚書文考例》,《金陵學報》1936年第2期。
28金德建《司馬遷所見書考》,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3年,第61—80頁。
29李周龍《司馬遷古文尚書義釋例》,《孔孟月刊》1971年第9期,第24—27頁。
30洪安全《司馬遷之尚書學》,《“國立”政治大學學報》 1976年第33期,第81—121頁。
31古國順《司馬遷尚書學》,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自印本,1985年;《史記迻録尚書原文例》,《孔孟月刊》1985年第7期,第37—42頁;《史記述尚書研究序例》,《文史哲雜誌》1985年第1期,第29—33頁;《史記述尚書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5年。
32金德建《司馬遷堯典述作》,《社會科學戰綫》 1986年第3期,第50頁;《論司馬遷所見尚書中分殷之器物》,《人文雜誌》1986年第5期,第101—103頁。
33卓秀巖《史記周本紀尚書義考徵》,《成功大學學報(人文編)》 1986年第21卷, 71—97頁;《史記殷本紀尚書義考徵》,《慶祝無錫施之勉先生九秩晉五誕辰論文集》,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6年,第105—130頁。
34李政華《漢人知見尚書篇目考》,《孔孟學報》1975年第29期,第139—155頁。
35周少豪《〈漢書〉引〈尚書〉研究》,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7年。
36蔡根祥《〈後漢書〉引〈尚書〉考辨》,潘美月、杜潔祥主編《古典文獻研究輯刊》第四編,第十三册,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6年。
37許華峰《〈孔叢子〉引〈尚書〉相關材料的分析》,《先秦兩漢學術》(第一期),臺北:輔仁大學中文系2004年,第171—197頁。
38馬宗霍《説文解字引經考》,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1年。
39歐慶亨《三國志引尚書考述》,《國立編譯館刊》卷一七,1988年第2期,第41—66頁。
40斯波六郎《文選李善注引尚書考證》,廣島:斯波六郎以謄寫代印刷本1942年。
41葉程義編著《文選李善注引尚書考》,臺北:正中書局1975年。
42陳雄根、何志華編著《先秦兩漢典籍引〈尚書〉資料彙編》,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3年。
43阮元《積古齋鐘鼎彝器欵識》,《皇清經解》本。
44俞樾《群經平議》,《續修四庫全書》影印光緒二十五年春在堂全書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45吴大澂《説文古籀補》,光緒九年初刻本,北京:中國書店1990年影印。
46孫詒讓撰、雪克點校《尚書駢枝》,濟南:齊魯書社1988年。
47方濬益《綴遺齋彝器款識考釋》,臺北:臺聯國風1976年影印本。
48劉心源《奇觚室吉金文述》,石印本1902年。
49按:裘錫圭《談談清末學者利用金文校勘〈尚書〉的一個重要發現》一文中指出,吴大澂關於《尚書》“寧王”“寧考”等文中的“寧”爲“文”字之誤字的發現意義重大,但其對“文”字致訛過程的解釋也存在不合理之處。吴氏又定“王若曰”之王爲武王,亦不妥。參見氏著《裘錫圭學術文集》第四卷,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2年,第412—417頁。原載《古籍整理與研究》第四期,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
50王國維講述,吴其昌、劉盼遂記《觀堂授書記》,臺北:藝文印書館1975年。
51楊筠如著、黄懷信標校《尚書覈詁》,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
52郭沫若《兩周金文辭大系》,《郭沫若全集·考古編》第七、八卷,北京:科學出版社2002年。
53郭沫若《卜辭通纂》,北京:科學出版社1982年。
54于省吾《雙劍誃尚書新證》,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55楊樹達《積微居讀書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56楊樹達《積微居金文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57陳夢家《殷虚卜辭綜述》,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西周銅器斷代》,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58唐蘭《西周青銅器銘文分代史徵》,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59董作賓《董作賓全集》,臺北:藝文印書館1978年。
60朱廷獻《地下資料與周書研究》,《書目季刊》十七卷,1984年第4期,第21—29頁。
61吴鎮烽編《商周青銅器銘文暨圖像集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62李學勤《清華簡與〈尚書〉、〈逸周書〉的研究》,《史學史研究》2011年第2期。
63廖名春《清華簡與〈尚書〉研究》,《文史哲》2010年第6期。
64黄懷信《由清華簡看〈書〉——兼説關於古史資料的可信性問題》,謝維揚、趙争主編《出土文獻與古書成書問題研究》,第141—146頁。
65艾蘭《論〈書〉與〈尚書〉的起源》,《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第六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第615—623頁。
66朱鳳瀚《讀清華簡〈金縢〉兼論相關問題》,陳致主編《簡帛·經典·古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第47—58頁。
67載同上書,第113—130頁。
68載同上書,第151—158頁。
69載陳致主編《簡帛·經典·古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第165—172頁。
70載同上書,第209—216頁。
71原載《史林》2012年第2期,收入《清華簡研究》第一輯,上海:中西書局2012年,第9—30頁。
72馮勝君《試論清華簡〈保訓〉篇書法風格與三體石經的關係》,《清華簡研究》第一輯,第92—98頁。
73馮時《清華〈金縢〉書文本性質考述》,《清華簡研究》第一輯,第152—170頁。
74原載《清華大學學報》2011年第4期,收入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北京大學出土文獻研究所、荆州文物保護中心編《古代簡牘保護與整理研究》,上海:中西書局2012年,第132—138頁。
75按:此類刊物包括《先秦兩漢學術》《中國上古秦漢學會通訊》《經學研究》《出土文獻》《出土文獻研究》《簡帛研究》《簡帛》《文史》《中華文史論叢》《歷史研究》《考古學報》《考古》《文物》《中國文字研究》《中國文字學報》《清華簡研究》等。
76論文修改過程中收到程浩先生賜贈《有爲言之:先秦書類文獻的源與流》 (北京:中華書局2021年),特識於此,以致謝忱。又見新出馮勝君先生《清華簡〈尚書〉類文獻箋釋》(上海古籍出版社2022年)一書,系統箋釋清華簡《書》類文獻。
77顧頡剛《講授〈尚書〉學計劃書》,《顧頡剛先生遺稿三篇》,《中文自學指導》1998年第2期。
78顧頡剛《尚書文字合編》“出版預告”,《古史辨》(第五册)“附録”,第4頁。
79按:是書1996年方出版。顧頡剛、顧廷龍輯《尚書文字合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80王重民《敦煌古籍敘録》,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81陳鐵凡《敦煌本尚書述略》,《大陸雜誌》1961年第22卷第8期;《敦煌本尚書校證》,臺北:商務印書館1965年。
82吴福熙《敦煌殘卷古文尚書校注》,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1992年。
83臧克和《尚書文字校詁》,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
84小林信明《古文尚書の研究》,東京都:大修館書店1959年。
85顧頡剛、劉起釪《尚書校釋譯論》,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第22頁。
86按:學界關於傳抄古文的研究情況,請參李春桃《傳抄古文研究》,長春:吉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2年,第1—30頁。
87李慶《内野皎亭本〈尚書〉和有關的幾個問題》,劉玉才、潘建國主編《日本古鈔本與五山版漢籍研究論叢》,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第10—28頁。
88朱廷獻《尚書異文集證》,臺北:中華書局1970年。
89屈萬里《尚書異文彙録》,《屈萬里全集》,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5年。
90許東方主編《石經叢刊初編》(1-6),臺北:信誼書局1976年。
91賈貴榮輯《歷代石經研究資料輯刊》(1-8),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5年。
92馬衡《漢石經集存》,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14年。
93王小航《增訂三體石經時代辯誤》,《水東全集》,臺北:藝文印書館1964年。
94孫海波《魏三字石經集録》,臺北:藝文印書館1975年。
95邱德修《魏石經古文釋形考述》,臺北:學海出版社1978年。
96章太炎《新出三體石經考》,《章太炎全集》(第七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97王國維《魏石經考》,《觀堂集林》卷二○,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第955—975頁。
98張富海《漢人所謂古文之研究》,北京:綫裝書局2007年。
99徐剛《古文源流考》,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
100蘇瑩輝《論孔壁的古文經與〈説文〉所謂古文以及魏石經中的古文一體》,屈萬里院士紀念論文集編輯委員會編《屈萬里院士紀念論文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5年,第3—8頁。
101林素清《利用出土戰國楚竹書資料檢討〈尚書〉異文及相關問題》,《龍宇純先生七秩晉五壽慶論文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2年,第79—100頁。
102劉嬌《言公與剿説——從出土簡帛古籍看西漢以前古籍中相同或類似内容重複現象》,北京:綫裝書局2012年。
103單育辰《楚地戰國簡帛與傳世文獻對讀之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
104按:聖人雖有孔子、周公兩説,北宋慶曆以來,雖遞見疑經之論,但此類現象皆以經學重要爲前提,是基於“求真經,證聖道”的立場而展開的。
105按:洛倫佐·瓦剌評注《新約聖經》拉丁文的通俗譯本( Vulgate)時,向古代晚期的傑出譯者宣戰。他將聖傑羅姆的拉丁文譯本與古希臘文的原本作了對比,羅列了譯者的錯誤,他異常嚴肅的批評主要是針對教父作家的拉丁文文體。瓦剌的代表作有Elegantiae Latini sermonis(《拉丁語的典雅》)和Declamatio de falso credita et ementita Constantini Donatione(譯作《君士坦丁聖證論》或《君士坦丁贈禮辨僞》)。前書序言中,他給予拉丁語前所未有的讚美;後書中瓦剌駁斥了《贈禮》一書的可靠性,其依據主要是以分析其中的拉丁語爲基礎,文獻中的拉丁語實在過於糟糕,而文本自身的神聖性不攻自破。詳參魯道夫·普法伊費爾著、張弢譯《古典學術史(下卷):1300—1850年》第三章《洛倫佐·瓦剌》,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第35—54頁。
106松本雅明《春秋戰國における尚書の展開——歷史意識の發展を中心に》,東京都:風間書房1966年(日本昭和四十一年)。
107錢玄同、崔適、楊筠如、郭沫若、顧頡剛、陳夢家、張西堂、内藤湖南、小島祐馬、武内義雄、原田淑人、加藤常賢、貝冢茂樹、吉川幸次郎、目加田誠、平岡武夫、白川静、小林信明、户田豐三郎、友枝龍太郎諸君,論著頗豐,隨文注明,兹不一一詳及。
108松本雅明《尚書洪範篇の成立》,《世界史研究》1960年第26期,第1—9頁。
109松本雅明《原始尚書の成立》,松本雅明著作集編集委員會《松本雅明著作集(7)》,東京都:弘生書林1988年(昭和六十三年)。
110平岡武夫《經書の成立》,京都:日本邪神印刷有限會社1943年;《経書の伝統》,東京都:岩波書店1945年。
111野村茂夫《先秦における尚書の流傳につぃての若干の考察》,《日本中國學會報》1965年第17期,第1—18頁;《洪範の成立》,《東洋學論集 森三樹三博士頌壽記念》,東京1979年,第39—56頁。
112劉起釪《洪範成書年代考》,《中國社會科學》1980年第3期,第155—170頁。
113Michael Nylan, The Shifting Center: The Original “ Great Plan” and Later Readings (Sankt Augustin: Nettetal Steyler Verlag, 1992).
114鐮田正《左傳の成立と其の展開》,東京都:大修館書店1963年。
115松本雅明《詩經諸篇の成立に關する研究》,東京都:開明書院1980年。
116内野熊一郎《漢初經學の研究》,東京:清水書店1948年。
117劉躍進、程蘇東主編《早期文本的生成與傳播》 (第一輯),北京:中華書局2017年。是書爲“周秦漢唐讀書會文匯”的第一輯。
118按:大陸學者對海外漢學關於中國早期典籍的研究關注也比較早,如Michael Loe-we教授主編的Early Chinese Texts: A Bibliographical Guide (Institute of East Asian Studies, 1993)一書,1997年就已有李學勤、葛兆光等一批學者翻譯作中文。參魯惟一主編、李學勤等譯《中國古代典籍導讀》,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7年。
119林慶彰、蔣秋華主編,張穩蘋編輯《經典的形成、流傳與詮釋》,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7年。
120Edward L. Shaughnessy, Before Confucius: Studies in the Creation of the Chinese Clas-sics (New York: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1997);夏含夷著,黄聖松、楊濟襄、周博群等譯,范麗梅、黄冠雲修訂《孔子之前:中國經典誕生的研究》,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13年。
121Edward L. Shaughnessy, Rewriting Early Chinese Texts( New York: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2006).
122夏含夷著,周博群等譯《重寫中國古代文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123按:近來已有系統介紹北美中國學研究的著作,詳參張海惠主編《北美中國學:研究概況與文獻資源》,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另外,關於西方漢學出土文獻研究情況,詳參夏含夷著《西觀漢記:西方漢學出土文獻研究概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年。
124William G Boltz, The Origin and Early Development of the Chinese Writing System(New Haven, Conn: American Oriental Society, 2003).
125William G Boltz, “ Reading Early Chinese Manuscripts”, Journal of Chinese Studies, 2007, 47.
126Martin Kern, The Stele Inscriptions of Ch'in Shih-huang: Text and Ritual in Early Chi-nese Imperial Representation(American Oriental Society, 2000).
127Martin Kern, Text and Ritual in Early China (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2008).
128Benjamin A. Elman, Martin Kern Editor, Statecraft and Classical Learning: The Rituals of Zhou in East Asian History(Boston: BRILL, 2009).
129Carine Defoort and Nicolas Standaert, The Mozi as an Evolving Text: Different Voices in Early China Thought (Boston: BRILL, 2013).
130Matthias L. Richter, The Embodied Text: Establishing Textual Identity in Early Chinese Manuscripts (Boston: BRILL, 2013).
131Yuri Pines, Paul R. Goldin, Martin Kern, Ideology of Power and Power of Ideology in Early China (Boston: BRILL, 2015).
132Martin Kern, Dirk Meyer, Origins of Chinese Political Philology: Studies in the Compo-sition and Thought of the Shangshu(Classic of Documents) (Boston: BRILL, 2017).
133關於此書的評介詳參趙培《關於西方〈尚書〉學研究新動向的思考——由〈中國政治哲學之源:〈尚書〉編纂及其思想研究〉談起》,《銅仁學院學報》 2020年第1期。又,麥笛教授的新書《早期中國的文獻與論證:〈尚書〉和書的傳統》 2021年在沃爾特·德·格魯伊特出版社出版。參見Dirk Meyer, Documentation and Argument in Early China: The Shangshu 尚書 ( Venerated Documents) and The Shu Tradition (Berlin/Boston: Walter de Gruyter GmbH,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