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正当化过程与正当性来源

在组织研究中,一些学者则将正当性定义为权威、规则、秩序、信念等被个体接受、服从和支持的集体性社会过程,重点考察正当化(以及去正当化)如何发生(Berger et al.,1998;Stryker,2000;Kelman,2001;Johnson et al.,2006)。另一些学者将正当性定义为“对组织的文化支持程度”,把正当性看作一种状态,重点关注正当性的来源和结果(Meyer & Scott,1983;Zelditch,2004)。

1.制度变迁与正当化过程

表1-2 组织领域的主要制度变迁研究

制度变迁一直是组织研究的重点话题,不同学者对于制度变迁的动力和路径给出了自己的解释(见表1-2)。制度经济学学者认为制度变迁的动力来自相对价格的根本性变化(Nortth,1990),组织分析的新制度主义理论则主要关注文化认知等制度压力的影响(Scott,1995;Hoffman,1999;Sherer & Lee,2002;Washington & Zajac,2005)。这些研究探讨了具体的制度变迁路径:路径依赖(North,1990),规制过程、规范过程和文化—认知过程(Scott,1995),同构性过程(Hoffman,1999),适应性机制(Sherer & Lee,2002)和马太效应(Washington & Zajac,2005)。其实这些路径可以归纳为两种机制:物质利益上的路径依赖和文化制度上的同构性。

从本质上说,制度变迁就是一个正当性变化引起的过程和结果(Weber,1978;Scott,1995;Hoffman,1999)。韦伯把人类理性分为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前者属于选择领域,人们根据利益原则来判断或接受权威机构的影响力。相反,后者属于义务领域,人们觉得自己有着道德上的义务服从权威机构提出的要求(Weber,1978)。正当化涉及某个行动、政策、系统、群体、组织的重新分类过程,比如以前不正当的现在变成正当的,或者以前是选择现在变成义务。简而言之,正当化就是使得接受成为道德上的义务。另一方面,去正当化涉及重新分类的相反过程,以前正当的现在变成不正当的,或者以前是义务现在变成选择,因而去正当化就是取消了道德义务(Berger et al.,1998;Kelman,2001)。因此,正当化或去正当化是一个调整社会行动者与社会结构之间关系的社会过程(Berger et al.,1998)。在社会行动中,正当化过程和去正当化过程共同推动制度变迁。

2.组织正当性来源

表1-3展示了组织领域主要文献对正当性来源的研究。以外部视角为主的新制度主义理论主要从组织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来探讨组织正当性,认为组织正当性主要来自组织与外部环境在组织形式和组织行为上的同构性。因此,他们一般都是采用区分构成成分的策略探讨组织正当性的来源,从外部视角探讨具体的正当性类型。

表1-3 现有文献的组织正当性来源

续表

与新制度主义理论的外部视角不同,权威理论和战略权变理论则从组织内部视角来考察组织正当性来源。权威理论从组织内部寻找维持权威结构稳定性的力量,认为其主要来自组织内部两个层次的支持:上级的授权和下属的认可。战略权变理论认为各个部门的正当性来源于它与组织战略权变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