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国有企业及其组织研究

(一)国有企业改革及其竞争环境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伴随国有企业的改革,外国直接投资大量增加,私营企业也在蓬勃发展,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这就构成了国有企业的竞争环境(Gallagher,2005)。

1.国有企业改革

国有企业改革始终是中国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任务之一。经济改革的主要目标是减少中央和地方政府对企业的行政干预,使企业在市场经济中健康发展(Lu,1996;章迪诚,2006;赵炜,2010)。

国有企业改革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期,大约经历了三个阶段。在第一阶段(1979-1986年),针对计划经济体制下政企不分等弊端,国有企业的改革措施是“放权让利”:所谓“放权”,就是主要政府部门向所管企业下放部分权力,扩大企业自主权;所谓“让利”,就是提高企业利润保留比例,以扩大企业自主支配的财力,增强企业的动力。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一是以计划经济为主,同时充分重视市场调节的辅助作用,调整和规范国有企业与政府间的利益关系,重点是“利改税”和“拨改贷”,目的是硬化预算约束,增强企业动力;二是扩大企业自主权,并且把企业经营好坏与职工的物质利益挂钩,着眼于调动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1979年7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扩大国营工业企业经营管理自主权的若干规定》,1984年5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进一步扩大国营工业企业自主权的暂行规定》,1985年又补充了继续扩大自主权的内容。通过扩大企业自主权的改革,企业有了一定的生产自主权,开始成为独立的利益主体,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都有所提高,并打开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缺口。但是,这个阶段的改革并不彻底,计划经济的影响依然严重存在。从这个阶段起,追求利润最大化逐渐成为国有企业生产和经营的最重要目标。

在第二阶段(1987~1992年),改革的主要目标是实现政企分开以及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确立了国有企业下一步改革的目标:“要使企业真正成为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具有自我改造和自我发展能力,成为具有一定权利和义务的法人。”改革的主要措施是实行厂长(经理)责任制,并在大多数国有企业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从1987年到1991年经历了两轮承包,98%的国有大中型工业企业都采取了不同程度的承包经营责任制;并在少数有条件的全民所有制大中型企业中开始股份制改造和企业集团化的改革试点。从扩大经营自主权到经营承包制的改革,使企业开始有一定的活力,开始有了一定程度的市场意识。

在第三阶段(1993年至今),企业与市场的关系更加明确,国有企业的改革从政策调整阶段进入制度创新阶段。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明确指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要求围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加快经济改革步伐。1993年11月,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第一次明确提出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是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要求的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要求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现代企业制度这一西方概念的采用和流行,标志着中国国有企业内部越来越多地渗入了西方现代管理和制度概念。

1996年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提出了“抓大放小”的新思路,调整国有企业分布结构,对国有企业实施战略性重组。通过采取改组、联合、兼并、租赁、承包经营和股份合作制、出售等形式,加快放开搞活国有小型企业的步伐,集聚力量塑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经过这一阶段的改革,国有企业战线明显收缩,产业结构得到优化。2003年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正式成立,代表国家履行国有资产出资人的监督管理职责,对中央直属企业进行了大面积重组,加快推进产权制度改革。

2.来自外资企业和私营企业的竞争

自对外开放政策推行以来,吸引外资一直是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截止到2006年底,外资直接在中国的投资项目累计达到594427个,合同外资金额为14858.48亿美元,实际投资金额为6918.97亿美元(张军等,2008)。产品、技术、品牌、管理等方面的优势,以及政府的优惠政策,造成了国有企业与外资企业之间的“不平等竞争”,因而给国有企业造成了持续而强大的竞争压力,同时也在管理上具有一定的示范效应。尤其是在消费者和优秀人才的争夺上,国有企业往往落于下风,外资企业以契约和自主为核心的市场化雇佣逻辑在相当程度上击败了国有企业有保障的身份制就业模式(Maurer-Fazio,1995;Dong & Putterman,2002)。

另外,私营经济重返中国国民经济舞台。在相关政策鼓励下,从20世纪90年代初起,私营企业的发展速度惊人,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私营企业的纳税总额从1992年的203亿元上升到2006年的4689.9亿元,所占全国税收比例由7.8%上升到12.5%(张军等,2008;赵炜,2010)。虽然私营企业的规模依然很小,但是在稀缺资源、市场份额等方面对国有企业形成了一定的竞争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