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兄弟并不平等:国有企业部门地位的正当性研究
- 彭长桂
- 1638字
- 2025-04-03 17:59:10
序一 正当性视角下的国企质化研究
当获知彭长桂博士在其博士论文基础上修改而成的《兄弟并不平等——国有企业部门地位的正当性研究》一书终于付梓的消息时,我内心感到十分欣慰与欢喜。
这部组织理论专著浸透了作者多年的精力和心血。彭长桂博士从组织内部主要单位的功能、结构和角色三个方面入手,向读者深刻而且较为全面地揭示了组织内部各个单位之间的相对关系与位置,以及来自外部的经济体制改革冲击如何引发和推动组织内部变革的演变过程。在理论框架选取上,作者以制度理论的核心概念“正当性”为参照框架,通过翔实的资料证明,国有企业内部单位的存在与变化实质上是由外部的制度正当性和内部的组织正当性两个方面交互影响的结果;这其中,外部的制度正当性起着决定性作用。
纵观近四十年的中国改革开放历程,我们不难发现:早期的改革以对国有企业简政放权为特点,设计者的初衷是试图通过对国有企业管理层下放适当的决策权,以达到提高或者改进绩效的目的。但是,随着放权让利的改革努力频频受阻,改革的焦点才逐渐转移到更广泛和更高层次的经济体制领域。由经济体制改革形成的外部制度压力是迫使国有企业调整其内部组织结构的主要动力。这是因为国有企业(尤其是央企)在制度上与国家经济权力机构的天然联系。因此,国家经济制度的些微调整都会对国有企业造成巨大而持久的影响。
作者考察了来自不同层面的正当性来源,以实地调研的材料说明,即便外部正当性构成国有企业内部改革的主要推动力,来自组织、部门、个人等不同层面因素的影响也不可小觑。总体而言,国有企业的组织变革是在外部正当性推动或者制约下,不同力量互动的综合结果。这部专著再次说明,国有企业改革一定要考虑到外部和内部两个方面的合力影响。从外部环境来看,制度改革应该积极地创造健康的市场环境,使国有企业与其他所有制企业在相同的市场条件下共同生存、竞争与发展。制度环境的完善是国有企业内部改革和内部潜力释放的先决条件。
在研究方法上,作者采用了质化研究方法,带有明显的扎根理论特征。质化研究的优势在于其对复杂关系或者多种因素的深刻观察。因此,更利于构建理论。但是,质化研究费时费力,而且从研究设计到成果发表,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最后,阐释质化研究成果需要一定的文字功底,对研究者的写作能力极具挑战性。相对于质化研究,量化研究方法更容易被掌握,数据来源更加广泛,使得研究成果更加结构化和标准化,更容易通过学术期刊严苛的同行评审。因此,越来越多的学者,特别是年轻学者,倾心于定量方法。即便国际顶级学术刊物近年来大声疾呼,期望见到更多优秀的质化研究成果,但是响应者并不踊跃。究其原因,除了定量分析似乎看上去“更科学”的认识论潜意识之外,还有审稿和发表论文的考虑。在当下质化研究学者日益见少的大环境下,很多时候找到合适的评审都困难。更何况,不同的审稿人对质化研究的要求和标准也存在一些差异。因此,很多管理学者(甚至我本人)都不建议处于评职称压力下的年轻学者选择质化研究为主要研究方法。在如此环境下,作者仍然坚持质化研究,实在难能可贵。不过,这部专著再一次向读者证明了质化研究的强大:不仅内容丰富,而且展示了作者将组织现象进一步做概念提炼和理论化的逻辑推理过程,给予读者含义丰富的灵感和启示。
彭长桂博士是通过他的博士生导师、北京科技大学高俊山教授的推荐与我相识的。我与高教授的友谊起源于1991年共同参加的“中英企业决策比较项目”。十多年后,我有幸与高教授一起指导彭长桂博士的研究。彭博士阅读速度快,涉猎极广,与我的性格有很多相似之处。因此,正如作者在后记提到的,我们之间形成了“亦师亦友”的关系,双方的合作也扩展到管理研究的新领域——组织话语分析,并且取得了一些进展。这倒是当年我参与指导彭长桂博士的研究时,意想不到的额外收获。
我在此期望这部专著不仅为读者深刻观察国有企业组织变革提供有益的资料和理论化灵感,也期望本书作者彭长桂博士在研究领域不断进步,取得更大的成绩。
吕源
汕头大学商学院院长、特聘教授
2016年4月5日于汕头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