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引言

近年来,伴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中国外向型经济发展速度非常快。一方面,更多的中国企业开始走出国门,使“中国制造”的产品走向全世界,从而使得全世界范围内都有中国企业的身影;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国外企业也进入中国市场,在中国市场开展相应的国际化经营业务。可见,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与世界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近。然而,作为经济发展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国际化人才作为实际操作者与经营者,是国际经济推进的基础。因此,在当前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国际商务人才的培养是必不可少的,而如何更好地培养国际化人才,也是现实中所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国际商务专业是教育部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对国际商务专门人才的迫切需求、完善国际商务人才培养体系、创新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国际商务人才培养质量而专门设置的专业学位。当前,国际商务专业对人才的培养目标为:适应经济全球化的需要,培养胜任在涉外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和社会团体中从事国际商务经营运作与管理工作,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通晓现代商务基础理论,具备完善的国际商务知识、国际商务分析与决策能力,熟练掌握现代国际商务实践技能,具有较高的外语水平和较强的跨文化交流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国际商务专门人才。然而,需要指出的是,由于近年来世界经济发展速度较快,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就会随之发生变化,因此,对国际商务人才的培养定位与培养方式,也不应该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应该伴随经济发展的需要,有所变化。

在已有文献中,安占然和朱廷珺(2015)指出,国际商务人才培养的定位要尊重国际商务及其学科发展的历史,要突出专业性、综合性和开放性的特征,要充分考虑行业标准、区域需求和职业定位。顾颖(2017)指出国际商务人才的培养模式主要包括学徒式培养模式、教学-科研型培养模式、协作型培养模式。项义军和关兵(2017)则指出中国现行的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模式包括语言学范式培养模式、经济学范式培养模式、管理学范式培养模式。匡增杰(2017)也指出,当前的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模式应主动对接国家重大战略,努力探索高校与政府、企业三位一体培养人才的协同育人新机制,积极构建一套完整的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创新教育体系和保障机制,深入推进“走出去,引进来”的开放办学战略。而与这些已有研究不同的是,本文基于外语院校当前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与地方经济接轨的现实情况,讨论国际商务人才的培养模式,以及如何更好地培养国际商务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