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国际商务人才培养的模式分析

(一)“单一制”培养模式

“单一制”培养模式是学校更加重视学生理论知识的一种培养模式,在这种培养模式下,学校会考虑到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需求,从而在培养体系、培养方式中设置相应的理论课程,达到培养目的。由于国际商务专业是涵盖经、管、法、政、文的人文科学知识,横跨经济学、管理学、语言学等学科的交叉专业,从而在目前以理论知识的培养为主体的国际商务培养模式中,根据培养重点的不同,主要包括语言学范式、经济学范式与管理学范式这三种培养模式。这三种范式的培养模式都注重培养国际商务人才的核心能力,并兼顾了国际商务人才培养的综合性,从而使它们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具有一致性,即力求培养掌握现代国际商务基础理论,熟悉国际贸易惯例和法规,具备较强的商务语言技能、商业运作能力的实用性人才(乐国林,2010)。

在“单一制”培养模式的范式中,语言学范式重视的是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通过对语言能力的培养加强学生在国际商务活动中交流的能力,从而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分析、解决各种实务问题,而且还重视学生在国际商务学习过程中对不同国家语言环境的差异性与文化的差异性的把握,从而更好地应对不同的国际商务环境(项义军和关兵,2017)。经济学范式重视的是国际商务人才的专业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和合理性,从而会在这一培养范式中加入国际经济类与国际贸易类的课程,并兼顾国际贸易规则与法律方面的课程,从而加强对该类学生实务能力的培养。管理学范式重视的则是跨国公司对国际商务人才的需求,着重培养国际商务人才在跨国经营中的综合管理能力,如财务分析能力、投资分析能力、人力资源管理能力、生产管理能力和商务活动管理能力等,从而在课程体系中会加入更多管理学类的课程,而且还会重视学生的国际商务技能,更重视对商务人才跨国人力资源、生产、营销、财务等方面的管理能力的培养。

在外语类院校中,三种范式都可以培养出优秀的国际商务人才。其中,在语言学范式中,外语类院校能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语言优势,培养学生在多语言、多文化的背景下的能力。而在经济学范式与管理学范式中,外语院校同样可以发挥自身的优势,培养学生跨文化的经营与管理能力,培养学生在国际贸易、跨国公司经营与管理中的能力,从而能够培养出适应国际化需要的综合人才。

(二)“双元制”培养模式

“双元制”培养模式是一种学校与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培养模式,这种培养模式将学生的在校课程与企业实际需求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学校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开设相应的课程,从而既能够充分调动学校与学生的积极性,保证学生的就业,促进学校的良性发展,又能够充分满足企业的需要,保证企业获得实践性的国际商务人才(蔡跃,2010)。由于“双元制”培养模式以企业实际需求为导向,通过与企业实际需求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课堂教学,学校能够培养出操作性强、能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国际商务应用型人才,从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该培养模式具有课程设置注重实用性、教师具备“双师型”资质以及学生参与度高的相应特征(曹慧平,2017)。

因此,在“双元制”培养模式中,首先需要创新国际商务相关专业课程体系,这包括课程设置、教材与案例设置、学分置换等环节的设置。在其课程设置过程中应注重基础知识、实际操作、理论研究结构的组合,并要突出客观实际的需要,同时要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将企业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引入教学体系与教学环节,从而使得所培养的人才能够与企业需求更加吻合(曹慧平,2017)。其次,需要建立国际商务的校外实践与实习基地。学校应积极与各企业合作开设实践实训基地,通过构建的相应基地,为学生在第三年下半学期或第四年上半学期的专业实习、实训、实践等提供场地与机会,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再次,需要创新专业教学团队。国际商务“双元制”教学模式的设立,对专业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高校教师更多的是理论型人才,缺乏实践锻炼,很少有在企业工作的经历,而且专业知识过于老化,跟不上企业技术的发展要求。这就会使得学校所传授的知识与企业的实际需求之间产生较大的距离,学生进入企业之后不能第一时间融入工作岗位。因此,在“双元制”培养模式中,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可以采取顶岗置换的办法,互相交换角色,分别到对方岗位工作一段时间。通过顶岗置换这种办法,教师可以深入企业一线,了解自己所授课程在企业中的应用,找到优势和不足,从而可以更好地指导教学。

与综合类院校及理工科院校不同,外语类院校的专业更多为文科类专业,而与地方经济发展相关的专业,则主要是外贸等类型的经济管理类专业。由于外语类院校通常更为重视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因而在“双元制”培养模式中,外语类院校应该更加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一方面通过课程设置,加入对实践能力的相关培养,保证学生在学到理论知识的同时,提升动手能力;另一方面,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实训基地,保证学生能够有地方进行实践,以此保证培养更多更有能力的国际商务人才。

(三)“多元制”培养模式

与“单一制”培养模式、“双元制”培养模式相比,“多元制”培养模式就是在培养过程中,除了有高校、企业的参与,还有更多的第三方参与其中。其中,“多元制”培养模式参与最多的第三方就是政府。因此,“多元制”培养模式就是政、企、校等多方合作,发挥各自优势建立互动合作机制,共同进行多层次、高起点、多元化的人才培养。地方政府、企业等多方为高校提供相应的办学资金,而高校则为地方政府、企业输送国际商务人才,从而形成互动的多赢模式。构建“多元制”培养模式具有重要的意义。这种多方联动的合作机制,是推动区域国际商务教育进一步发展的需要,是实现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实现国际商务教育模式创新与改革、强化学校办学特色、促进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多元制”培养模式包括合作办学、合作育人与合作就业这三个环节(王丽雅和魏春梅,2013)。其中,合作办学,是指高校通过政校合作、校企合作等多种方式,将国际商务专业的专业建设与地方政府部门、企业相联系,并根据地方政府部门、企业的实际情况建立相应的实训基地、实习基地等,从而构建相应的复合型师资团队。合作育人,是指政校、校企之间构建的以培养学生能力、教师能力等为基础的模式,从而为企业以及政府部门提供多元化、多层次的国际商务人才。合作就业就是指学校与地方政府部门、地方企业之间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合作,使得学生既能够获得相应的理论知识,也能够获得足够的实践能力,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就业机会,也为相应的企事业单位提供合格的国际商务人才。

由于外语院校具有相应的多语言与外贸、外经、外管的学科,从而可以有效地与地方政府负责外事的相关部门(例如各地方政府的商务委、经信委等负责外贸的相关部门),进行合作也可以与本地大型的跨国企业进行合作,从而形成三方或多方的联动合作,以此既能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与基础知识能力,也能够培养学生在企事业单位的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