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一带一路”背景下国际商务人才培养的对策分析

(一)借鉴国外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合理的培养理念与培养目标

国际商务专业并非普通的经济学、管理学专业,国际商务专业在我国的发展历史较短,是随着近年来我国外向型经济的发展而形成的。因此,在培养国际商务人才的过程中,也应该重视对国外经验的借鉴,学习国外对于国际商务人才的培养理论、培养目标与培养方式。例如,美国大学在培养国际商务人才时采取分层的培养目标、匹配的培养方案、科学的培养方法,构成三位一体的完整而灵活的培养模式,这种模式具有较为明显的优势,有利于国内高校进行相应的学习。

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融合程度也越来越高,这也给予了外语院校更多的机会。因此,外语类院校应该汲取欧美等发达国家对于外向型人才的培养模式,而这同样是外语类院校的优势所在。外语类院校可以更好地与国外高校进行相应的合作,学习国外高校培养国际商务人才的方式,从而能够更好地培养适应国际经济需求的人才。

(二)借鉴其他专业人才培养经验,建设有效的实践培养标准体系

由于国际商务专业的历史较短,在其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可以借鉴国内已有的较为成熟的专业的经验,尤其是实践性较强的专业(例如MBA专业),从而建设有效的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标准体系。在国际商务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中,首先应加快建设国际商务实验室、实习实训基地、实践教学共享平台等,以提升实验教学水平。其次,应加强实践教学管理,提高实验、实习、实训、实践的质量,推动构建学生的多元实习实践模式,提升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再次,应将相应的案例教学与案例使用纳入人才培养标准体系。最后,应将行业职业资格认证与对学生的培养进行对应与对接,以逐步实现一定程度上的教育与行业对接、学位与职业对应、培养与使用结合,缩短学生的适应期,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出于外语类院校对学生语言能力培养的考虑,使学生能够更好地与国际进行对接,可以考虑将相应的实训实习平台构建在外资企业,并将相应的职业资格认证定义为国际化的职业资格证书,例如特许金融分析师资格(CFA)、美国金融风险管理师资格(FRM)等,从而有利于学生具有更强的国际化背景。

(三)构建培养模式的制度保证,保证国际商务人才的顺利培养

国际商务人才培养的顺利实施,离不开相应的制度建设与制度保障。首先,应以规章制度的方式保障多方合作的利益。政府应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出发,统筹规划高校和企业的发展,制定校企合作的法律法规,明确政府、企业和学校三方或多方在校企合作中的职责和权利,以保障校企合作的顺利进行。其次,应建立企业成本的补偿制度。目前在国内的校企合作中,往往企业需要付出更多的成本,因此,政府应给予一定的财政支持和帮助,颁布政策,实行企业成本补偿制度。

在目前开设国际商务专业的一些外语类院校中,大都缺少充分的制度保障。因此,外语类院校更应保持与地方政府部门的合作,通过与地方政府部门的更多合作,促成与地方企业的合作,以此形成良性的合作机制。这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学校与企业的成本。

(四)更新国际商务课程体系,注重教师专业理论与实践能力的提升

当前国内一些开设国际商务专业的高校,其课程体系大多是从其他专业复制而来,这就使得国际商务的课程并没有完全体现出自身的特色,也就无法满足相应的企事业单位的需要。因此,国际商务专业的课程应依据国际商务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基本要求以及我国涉外经济发展对复合型、应用型国际商务人才需求的特点而设定,尤其在开设基础课程的基础上,还应开设一些特色课程,这些特色课程不仅仅包括实验实训课程,还应包括例如对国外经济、历史与现状的介绍,对国外经济贸易法律法规的介绍,对跨国企业历史与经营现状的介绍等具有特色的课程。

与此同时,注重国际商务教师专业理论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由于国际商务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应给教师提供“走出去”、参与企业课题研究、到企业参观与交流,甚至到相应企业顶岗实习的机会,提升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以提高国际商务实践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