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电子政务研究现状

参阅众多学者的研究,目前有关电子政务的研究涉及电子政务发展、建设模式、绩效评估等,贯穿整个电子政务的发展历程。此外,电子政务发展的影响因素也得到了高度关注。

一 电子政务发展

(一)世界电子政务发展现状研究

《联合国电子政务调查报告(2010)》(UN E-Government Surveys2010)显示,世界各国政府都在积极推动电子政务的发展,而具体的发展能力和水平呈现明显的差异;只有少数国家取得了较大的突破,实现了从电子政务应用阶段到更为集成的“互联治理”阶段的转变。何娇娇(2012)分析指出,电子政务已覆盖全世界范围,并在各个国家与地区的政府中得到了普及。她还认为,在电子政务大规模实用化的10余年时间里,许多国家或地区都由不完善阶段过渡到了相对完善阶段,并且积极地向客户关系管理的双向互动目标努力;同时,加拿大、新加坡和美国电子政务凭借起步早、基础扎实、方向明确等优势,呈现相对稳定、良好和领先的发展势头,是值得整个国际社会拿来借鉴的成功案例。

(二)国内电子政务发展现状及问题研究

李跃平、胡海梅和李琼(2012)提到,中国电子政务的发展首先在初期经历了办公自动化工程和“三金工程”,基本形成了电子政务发展的雏形;进一步,各级政府完成了网站建设和局域网搭建,以电子政务为核心内容的数字化城市逐步构建。近几年来,我国电子政务向着更高层次的专业化政府服务网站覆盖、更丰富的服务内容、更高的互动性以及更可靠的安全性方向发展。张刚(2012)提到,目前我国大部分中央、省级、地级市的政府门户网站、各职能部门网站已基本建成,政府网站建设全面推开,网站数量持续增长,个别经济发达地区的乡镇政府也推出专有网站,区县一级政府大多已有自己的门户网站。陈婷(2012)介绍,自提出“数字福建”以来,福建全省电子政务初步构建起基本框架,并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由此可见,我国电子政务发展在过去20年间,与自身相比有极大的提高。但是《联合国电子政务调查报告》显示,我国电子政务发展无论是得分还是世界排名均有所退步。这说明我国急需尽快明确电子政务的发展位置,这也表明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依然具有很大的上升空间。陈健(2012)认为,由于我国的政府信息系统安全责任大、规划体制不够完善、管理混乱以及各部门之间工作不协调等问题的存在,各级政府部门对深化电子政务的发展心存顾虑。仲思凝(2012)认为,虽然我国已经建立起电子政务体系,但是它仍然处于比较落后的状态,政府的电子政务服务内容仍旧停留在传统项目上,如发布信息和公告、接收意见和回馈等,并没有完全地建立起网络互动型的电子政务平台。何娇娇(2012)认为,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主要存在网络民主鸿沟、需求不足与技术过剩的问题。姜志能(2012)认为,我国电子政务发展进程中面临的关键问题在于政府信息安全。陈惠(2011)认为,我国电子政务发展面临的问题主要是意识上流于形式、相关立法滞后、“信息孤岛”型电子政务大量存在、数字鸿沟问题严重等。樊西峰(2012)认为,我国电子政务发展面临地区发展不平衡、跨部门协同办公存在障碍、数字鸿沟依然严重、政府人员和公民对电子政务的认识有待深化以及电子政务缺乏发展标准等问题。

二 电子政务建设模式

(一)他国电子政务建设模式研究

蔡立辉(2006)通过总结和分析,得出美国电子政务推行的是以公民为中心的建设模式,把向公民提供更快、更多、更好的公共服务作为建设和发展中心。戴昌桥(2010)通过分析美国电子政务的成功建设模式认为,电子政务建设的主体应当是多元化的,既包括政府与企业,也包括非政府组织和公民个体。

(二)国内电子政务建设模式研究

孟钊(2012)从目标模式和项目模式两个维度对电子政务建设的模式进行了分析,并最终探索性地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电子政务模式的入手点。陈明亮(2003)通过分析电子政务建设中的困难所在,提出了“自建和外包相结合”的适合中国国情的电子政务建设模式。冯松(2007)对昆明市电子政务建设组织模式现状进行了实证分析,认为电子政务建设中主体参与要素和客观辅助要素对最终建设效果均具有显著的影响,且主体参与要素的影响更为显著,由此得出,在电子政务建设模式的设计中,必须充分重视和考虑发挥建设主体的主观参与性。王凤杰(2007)从地市级电子政务建设现状出发,分析得出地市级电子政务模式选择要以G2B和G2C为重点。

三 电子政务绩效评估

关于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研究文献非常丰富,它们是研究电子政务发展水平的基础,也是对电子政务发展影响因素研究的效果验证。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方面的研究都比较多和广泛。

(一)世界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研究

《联合国电子政务调查报告(2010)》用于评估各国电子政务发展水平的是由网站衡量指数、电信基础设施指数以及人力资本指数构成的综合指数。蔡立辉(2006)认为,联合国的这套指标体系是传播最广、引用频次最高的方法之一。联合国经济与社会事务部(DPEPA)和美国公共管理协会(ASPA)将政府网站状况、基础设施状况、人力资源状况三方面指标进行汇总,得到电子政务能力得分,并在此基础上将全球的电子政务能力分为四个层级。易小国(2005)提到,2003年联合国经济与社会事务部和美国公共管理协会对全球191个国家的电子政务发展进程进行了调查,最终得到各国的电子政务完备性指数和电子政务参与指数。West(2008)指出,美国布朗大学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指标体系采用较为简单的评测方法,侧重于定量分析和评估,评测内容包括在线信息、服务传递和公民介入情况,主要考察的对象是各国政府网站的建设情况。

(二)国内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研究

郭志峰、石会昌和王彦慧等(2008)指出,目前在国内北京、上海、广州、宁波、福建等地区已开始着手进行不同深度及形式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并将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纳入政府日常管理活动。于施洋和杨道玲(2007)介绍了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受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委托,开展全国政府网站绩效评估的情况,其中涉及信息公开、公民参与、在线办事等主要指标。闫培宁(2012)基于AHP与过程结果模型,对电子政务公共服务绩效进行了实证研究,以国内部分省会城市政府门户网站为样本数据,以信息资讯、政务服务、沟通反馈和网站应用情况4个一级指标和13个二级指标为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公共服务绩效评估,并将结论与用户网络调查的研究结论进行对比验证。

四 电子政务发展影响因素

(一)国外关于电子政务发展影响因素的不同阐述

在国外,联合国电子政务相关事务部、国家政府机构,以及大量个人学者等都对电子政务发展影响因素进行了相关的分析。

联合国经济与社会事务部和美国公共管理协会认为阻碍电子政务发展的因素分为三类:操作上的、管理上的和政策/规划上的。美国国家电子商务协调委员会于2000年讨论会上发布的《电子政务战略规划》白皮书认为,领导层(Leadership)、法律(Legal)、管理(Governance)、能力/资源(Competency/Sourcing)、技术(Technology)是导致电子政务发展不均衡的最重要的五个因素。美国前副总统戈尔认为,世界各国在发展电子政务时都面临四个障碍:一是文化障碍,官僚主义文化与电子政务是格格不入的,因为官僚系统担心和恐惧变革会对自身所拥有的利益造成威胁;二是政府的保密制度,保密制度限制了大众对信息资源和政府权力的共享;三是官员腐败,电子政务所带来的公开性和透明度损害了那些有私心的官员的利益,这些人会想方设法阻碍电子政务的发展;四是公务员缺乏培训,由于相应技能和知识的缺乏,一些公务员不懂得如何在自己的机构里做好电子政务。

Alexei(2004)探讨了政府机构的内部特征,包括政府机构冗余度、财政情况、政府类别、部门之间协同情况等因素对电子政务发展质量的影响。McNeal、Tolbert和Mossberger等(2003)选择美国50个州作为研究样本,通过多元回归分析考察了行政环境对电子政务发展的影响,研究认为立法机构的组织形式、人均收入、教育水平、城市化程度以及网民数量对电子政务的发展具有显著影响。Franzel(2003)认为公民人口结构,包括白领数量、网民数量对电子政务的发展有显著影响。Arthur(2003)调查了弗吉尼亚州地方政府的电子政务发展影响因素,他认为人口数量、人均收入和社会教育普及水平会对电子政务的发展产生影响。Kuk(2002)在美国联邦地区随机选择236个地方政府门户网站,通过调查发现互联网用户数越高,电子政务发展得越好。

(二)国内关于电子政务发展影响因素的不同阐述

国内学者主要从以下几个层面出发,研究电子政务发展水平的影响因素。

(1)公民感知对电子政务发展水平的影响。杜治洲(2010)基于技术接受模型和任务技术匹配模型的整合模型,得出了服务获取渠道的便利程度、系统的可操作性、公民对电子政务的认知度是影响公民接受电子政务的关键因素。曾裕(2007)从公民对电子政务的使用意向角度出发,探讨了公民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三方面对电子政务发展水平的影响。邓红军(2008)及刘渊、魏芳芳和邓红军(2009)从用户使用的视角出发对电子政务的效用进行了评价,分析得出主观规范、感知风险、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对电子政务发展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2)现代信息化水平对电子政务发展水平的影响。唐俊辉、朱忠泽(2005)认为区域现代化水平是影响区域电子政务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国家信息化测试中心(2002)将信息化水平用“人均邮电业务总量”来衡量,分析得出信息化水平与我国地级市政府门户网站得分呈现正相关,但相关性较弱。崔昊剑和张琳(2003)认为社会信息化水平是制约民族地区电子政务发展的关键性因素。陈能华(2007)认为区域信息化是影响区域电子政务发展的最直接、最关键的因素,是推动电子政务向前发展的直接动力,并通过分析区域信息化水平指数和电子政务实现度之间的关系,得出了区域信息化水平与电子政务的发展具有正相关关系的结论。

(3)政府内部组织对电子政务发展水平的影响。曾星媛(2004)分析了领导层、政府业务流程和政府组织结构对电子政务发展的影响。王新军(2008)认为政府强有力的领导、政府对电子政务的专项预算支持以及合适的法律框架等因素对电子政务的发展具有正向影响,同时政府行政组织内对变革的抵制、对安全和机密的担心以及政府部门之间缺乏共享合作对电子政务的发展具有负向影响。王天梅和孙宝文(2010)从电子政务实施成效角度分析了电子政务发展的关键影响因素,认为政府组织高层管理者的支持程度、业务部门对电子政务的支持程度、部门内部成员对电子政务的支持程度等因素对电子政务的发展具有关键影响。王婧、官佳琪和胡广伟等(2010)从电子政务服务能力的角度出发,分析了政府组织内部的组织、协作、技术、设施等环境因素对电子政务发展的影响。

(4)社会环境对电子政务发展水平的影响。刘云和刘文云(2005)认为世界其他国家电子政务的发展为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柴艳荣(2005)认为社会文化观念的滞后、缺乏法律和制度保障对电子政务的发展具有阻碍作用。马亮(2012)应用并发展政府创新和政策扩散理论,采用2004~2009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对电子政务发展水平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显示,政府资源和能力、公民需求、区域环境特征等内部因素与电子政务发展之间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区域扩散效应也对电子政务产生了显著正向影响,但中央压力对省级政府电子政务发展没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三)关于政务信息化和电子参与的发展影响因素研究

张冰梦和唐云燕(2009)研究了高校政务信息公开的影响。杨志和和马晓瑞(2010)研究了中国省域政务信息化统筹发展问题,总结出影响政务信息化发展的关键因素。邓崧、刘星和张玲(2011)运用现状分析,研究了政务信息公开的行政、政治、经济、法律等环境影响,为促进政务公开提出了有效的途径和方法。黄锐(2008)研究了电子政务环境下的公民政治参与情况。史佩(2012)运用问卷调查方法研究了成都电子政务公民参与的实际情况以及相关影响因素。苏晔(2011)阐述了电子参与的内涵特征及其框架,归纳出电子参与模式的结构特征,分析了电子参与的路径选择。Lee、Chang和Berry(2011)将政务信息化和电子参与独立出来,运用截面数据,实证研究了影响电子政务发展的两个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