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跨部门信息共享研究现状

现有关于跨部门信息共享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供应链、企业联盟、政府、城市建设以及图书馆等领域,主要内容包含信息共享模式、信息共享技术、信息共享影响因素、信息共享绩效评估以及信息共享激励机制等方面。下面就上述五个方面进行详细的分析。

一 信息共享模式

(一)国外信息共享模式研究

胡建伟和许岩岩(2009)针对美国的信息共享机制展开分析,发现美国模式成功运行的关键在于先有立法,然后是国家级信息中心的建立,最后建成了国家级的信息共享网络,这对解决我国地理信息共享问题有很大的借鉴意义。李安(2004)介绍并总结了国外的信息共享模式及其成功的经验,同时结合我国的具体实际,提出了一些对我国信息共享有效的建议。对于电子政务信息共享的模式,国外学者从20世纪90年代的“技术决定论”转向技术与政策、制度、管理等相融合模式。并且,在共享模式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非技术因素,这些因素比技术因素更加复杂(李立、余建星和万杰,2006)。

(二)国内信息共享模式研究

梁静、蔡淑琴和汤云飞等(2004)在是否引入第三方物流的对比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供应链信息共享的三种模式——点对点共享模式、信息集中管理模式和综合共享信息模式,并给出了实例。洪筠和闯少铭(2005)基于信息共享的内容提出了四种信息共享的模式:订单信息共享模式、库存信息共享模式、需求信息共享模式与运输信息共享模式。轩书新(2013)针对现有信息共享模式的缺陷,运用协同数据库系统的信息技术,提出供应链管理中的新型信息共享模式。许子媛(2013)结合我国图书馆联盟组织合作模式,总结出联盟信息共享模式的表现形式——集中式、顺序式和互惠式,并比较了这三种信息共享模式的信息传递效率。娄策群、庞靓和娄冬(2015)提出了整合式、委托式、租借式、交换式四类资源共享模式,同时,通过研究发现,采取培养共享发展理念、完善共享规章制度、健全共享协调组织等措施可以保障网络信息生态链资源共享的有效实施。

二 信息共享技术

(一)国外信息共享技术研究

Kamal(2006)通过对政府信息共享技术的研究,发现政府部门努力采用了各种技术方法和标准,整合信息的IT基础构架以支持业务流程,致力于克服信息共享存在的问题。

(二)国内信息共享技术研究

马新明、许鑫和席磊等(2010)通过建立农田信息数据元数据,实现了对农田信息的存储、管理和共享。王永康(2005)结合相关技术的发展,分析了供应链信息化的实际问题,提出以自律分布系统技术来解决供应链信息共享的技术问题,并对该技术做了详细的介绍。焦圣明、严明良和郭静等(2012)提出了一种基于WebService的分布式异构数据共享技术来解决交通气象数据的共享问题,通过研究发现:该方案有效地解决了分布式异构数据的共享问题。李小涛、胡晓惠和郭晓利等(2015)为了实现多类数据在信息系统不同用户之间的同步和共享,提出了一种两层结构的元数据格式,并对其检索方法进行了改进,进一步提高了数据共享的效率。邓卫华、易明和蔡根女(2009)探讨了供应商和零售商之间的信息共享技术策略的博弈关系。吕贤睿(2006)提出了基于EAI信息共享集成框架、基于Intranet/Internet的信息共享和基于WebService的供应链管理信息共享,在技术上实现了信息共享。秦华和周丽春(2013)认为通过引入网格化技术做相应改建,可以提高整个供应链中单个成员的信息共享度,并切实降低信息共享的成本。陈娴(2010)对基于服务的信息共享关键技术进行了较系统和深入的研究。

三 信息共享影响因素

(一)国外学者关于信息共享影响因素的阐述

国外学者对政府部门间信息共享影响因素的研究始于Dawes(1996),他通过对技术、组织和政治三种因素的研究,提出了影响部门间信息共享的理论模型。Akbulut(2002)研究了美国州政府与其所管辖的地方政府之间的信息共享的影响因素,发现机构的信息技术实力、外部环境的影响、信息共享的成本、信息共享的风险和信息共享的复杂性等五个因素对部门间的共享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一些研究表明,不仅是政治、经济的因素,文化,特别是传统文化,如关系、儒家文化和集体主义感也可以影响信息共享的过程(Shin,Ishman and Sanders,2007)。

(二)国内学者关于信息共享影响因素的阐述

国内学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信息共享的影响因素。

(1)对供应链中信息共享影响因素的研究。Li和Lin(2006)利用多因素回归,根据从196个组织收集到的数据,分析了影响信息共享的因素。有学者以广东省珠三角地区制造企业为调查对象,对供应链信息共享影响因素、信息共享程度与企业运营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

(2)对政府部门间信息共享影响因素的研究。尤佳、王锐和徐建平(2014)对上海政府部门间信息共享影响因素进行了探索性研究,发现三大影响因素:动力因素、支持因素以及组织因素。龚立群和高琳(2012)通过结构方程模型研究影响跨部门政府信息资源共享的主要因素。胡平、叶军和张鹏刚(2007)基于创新扩散理论,提出了影响地方政府部门间信息共享的因素,即资源、动力和特性认识,并对它们进行了分解。

(3)对图书馆信息共享影响因素的研究。陈明(2011)从知识、个体因素、组织因素和知识共享基础设施四个维度分析了信息共享的影响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假设。过仕明和张雨娴(2013)通过研究发现,图书馆信息资源平台的建设是主客观因素相互平衡、相互协调的结果。

(4)其他关于信息共享影响因素的研究。王文宏(2015)基于对微信用户的调查,发现信息内容、信息来源和信息共享主体参与动机是影响微信用户间信息共享的主要因素。赵宏霞和杨皎平(2009)提出“感知-支持-动力-关系”的分析框架,通过实证,验证了影响企业间信息共享的因素。王晰巍、郭宇和魏骏巍等(2014)运用问卷调查和实证研究的方法,从移动互联网所处的信息生态环境入手,对国内外企业隐性知识共享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

四 信息共享绩效评估

樊博(2008)提出以绩效管理作为推进政府信息协同的驱动力,从三个层面——机制层面、方法层面、工具层面做出政务信息协同的绩效评估。Brewer(2000)基于平衡计分卡,开发了供应链绩效评估系统框架。Hult、Ketchen和Gavusgil等(2006)总结了包括速度、质量、成本和柔性的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郭红军、樊世清和陈猛(2011)通过对节点企业(或供应商)运营绩效及其对上层节点企业或整个供应链影响的评估,提出了关于成本、质量、顾客满意度、供应链协调运作能力四个维度的供应链绩效评价框架。

五 信息共享激励机制

Feldmann和Müller(2003)在考虑机会主义行为及不完全、虚假信息存在等的情况下,通过对Groves机制的改进,提出在供应链中建立促进可靠真实信息共享的激励机制。刘加伶和伍星旭(2014)通过对企业激励行为与员工信息共享行为的博弈分析,构建了企业信息共享激励模型,并进行了对激励措施的详细分析。高锡荣(2007)基于我国的基本国情,利用激励理论,分析了政府跨部门信息共享的激励问题,并由此建立了相应的信息共享激励模型。张德海和刘德文(2008)使用修正的格罗夫斯机制设计了供应链信息共享的激励机制,并通过算例说明了该激励机制的有效性和可行性。Fangruo(2005)在委托代理理论的基础上构建了企业和市场的信息共享激励模型,并设计了企业鼓励销售人员的契约合同机制。叶飞和李怡娜(2007)从制造商、分销商和零售商的关系入手,从制造商的视角,建立了有效的激励机制。和征、陈菊红和姚树俊(2014)通过对产品服务化供应链信息不共享原因的分析,建立了产品服务集成商主导的产品服务化供应链两级合作信息共享激励博弈模型,并做了均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