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再生水回用与公众接受
- 付汉良 丁超 刘晓君 何玉麒
- 3076字
- 2025-04-08 17:54:32
第三节 研究内容、意义及创新之处
一 研究内容
1.研究内容概况
首先结合国内外研究综述,汇总再生水回用公众接受行为的潜在影响因素。通过实地开展访谈,获取研究资料,通过扎根理论,获取影响我国居民再生水回用行为的因素,并构建影响因素的理论模型。在此基础上,围绕探寻不同再生水回用居民行为引导政策作用效果和作用机理的核心研究问题,本书首先引入社会心理学研究领域的内隐联想测试实验手段获取居民对再生水回用的真实态度[15],并通过在实验过程中模拟不同政策的作用原理,以在实验室环境下了解不同政策对再生水回用公众接受行为的引导效果;其次,借鉴社会心理学和行为经济学研究领域中田野实验的研究思路[16][17],将不同政策类型抽象为客观变量,在现实中寻找实验对照组。通过比较对照组间城市居民对再生水回用的接受意愿,进而在现实环境下预测不同政策的行为引导效果[18];再次,结合再生水回用行业的特点,在调研数据的基础上,分别建立结构方程模型探寻不同再生水回用行为引导政策的作用机理[19][20];最后,建立仿真模型模拟不同政策的作用效果,为再生水回用公众接受行为引导政策的确定提供决策依据。
2.研究内容
本书的研究内容可分为以下四部分。
第一部分,再生水回用公众接受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首先,文献综述。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进行汇总梳理,确定影响我国公众再生水回用接受行为的潜在因素。其次,基于扎根理论对再生水回用公众接受行为的影响因素展开研究。开展实地访谈,基于一手数据进行扎根理论分析,确定影响我国居民再生水回用接受行为的潜在因素。
第二部分,再生水回用公众接受行为引导政策作用效果研究。首先,基于内隐联想测试的再生水回用公众接受行为引导政策作用效果实验研究。开展内隐联想测试实验,获取居民对再生水回用的真实态度,而后控制实验变量模拟不同政策的作用效果,并将控制变量改变前后居民对再生水回用的态度变化进行对比,在实验室环境下确定不同政策的作用效果。其次,再生水回用公众接受行为引导政策作用效果的田野实验研究。将不同类型政策的影响效果抽象为不同指标的变化程度,以这些抽象指标作为控制变量对调研样本进行分组,并通过比较再生水回用公众接受意愿的组间差别,在自然环境下对不同政策的作用效果进行再次验证。
第三部分,再生水回用公众接受行为引导政策的作用机理研究。首先,环保动机激发政策作用机理研究。为研究环保动机激发政策对再生水回用行为的引导作用,该部分研究引入适用研究亲环境行为中环境保护动机产生过程和作用机理的规范激活模型,在调研数据的基础上结合再生水回用行业的特点,构建了适用于再生水回用的规范激活模型,以解释环保动机激发政策的作用机理。其次,示范引导政策作用机理研究。考虑到示范引导政策依靠在全社会营造再生水回用的氛围,以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影响作为纽带,从而实现对居民再生水回用行为引导作用的特点,该部分研究将代表人们与他人依存关系的关联型自我构建指标作为政策的抽象变量,并在调研数据基础上建立拓展的再生水回用技术接受模型,以从示范引导政策对再生水回用技术接受行为影响过程的角度,解释政策的作用机理。最后,知识普及政策作用机理研究。借鉴政府管理和风险管理研究领域的研究思路,在调研数据的基础上,构建了再生水回用了解程度分别通过影响对水务管理部门的信任程度以及对再生水回用的风险感知程度,而间接影响再生水回用接受意愿的知识普及政策作用机理模型,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解释知识普及政策的作用机理。
第四部分,再生水回用公众接受行为引导政策作用效果仿真研究。在西北干旱缺水地区开展调研,在此基础上引入主体建模,对不同再生水回用行为引导政策的作用效果进行模拟,验证不同政策的作用效果。
二 研究意义
1.研究的理论意义
居民的再生水回用行为属于微观研究范畴,本书通过研究不同政策对居民再生水回用接受行为的引导效果,很好地将对宏观政策的作用效果研究与微观层面的居民接受行为有机结合起来。拓展了再生水回用行为引导政策研究领域的范围,为政府通过宏观政策来引导微观行为主体的再生水回用行为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具体研究过程中的结构方程建模,以及内隐联想测试实验和田野实验,借鉴了社会学、心理学、行为经济学等不同学科的理论和研究方法,将再生水回用行为引导政策作用效果和机理的研究由定性变为定量,既促进了多学科之间的融合,又实现了对政策作用机理和效果研究的深化。
2.研究的现实意义
再生水回用推广在我国由于起步时间较晚,至今仍处于较初级阶段,居民对再生水回用相对陌生,对再生水回用的抵触行为亦尚未全面爆发。然而,随着再生水回用推广规模的扩大和居民接触再生水机会的增多,居民抵触再生水回用行为的潜在影响无疑也会增强。因此,在再生水回用推广的潜在问题全面爆发前,研究不同政策对居民再生水回用行为的引导效果和作用机理,寻找引导城市居民参与再生水回用的有效路径,能预防和解决再生水回用行业在我国推广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关键性难题。
三 创新之处
获取了更接近居民对再生水回用真实态度的内隐态度,并解释了再生水回用“叫好不叫座”现象发生的真实成因。对于再生水这一明显带有环保、公益色彩的产品而言,居民往往可能会因为面子、声誉或者仅仅是为了迎合社会偏好而隐瞒自己的真实想法,表现出对再生水更为积极的态度,故而通过问卷调查形式往往难以了解居民对再生水回用的真实态度。而内隐联想测试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通过精妙的实验设计,让实验参与人在实验过程中无法了解实验的目的,从而使得实验结果(内隐态度)更接近居民的真实想法。此外,本研究还通过将内隐态度与外显态度进行对比,发现了居民对再生水回用的外显态度相较于内隐态度而言更为积极的现象,并以此解释了当前再生水回用推广过程中遭遇的“叫好不叫座”的现实问题。
采用了互补的实验室实验及田野实验手段,确定了不同再生水回用行为引导政策的作用效果。实验方法具备有效去除无关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干扰、即时获取政策影响效果的优势。但由于实验室环境和实验对象数量的局限,实验室内完成的实验往往难以还原现实情况下的政策影响过程。而采用自然环境下形成的变量差别作为变量控制手段的田野实验,则能很好地对内隐联想测试实验进行补充。因此,本研究首先通过在实验室环境内控制抽象变量的形式,在实验过程中模拟不同政策的作用原理,并将变量改变前后实验参与人对再生水回用的内隐态度进行组内比较,确定了不同政策的作用效果。然后,引入田野实验手段,以天然形成的变量差别作为分组依据,设置代表不同政策作用效果的实验对照组。对调研参与人员的再生水回用接受意愿进行组间比较,再次验证了实验室实验中确定的研究结论。利用相互补充的实验手段,共同得出关于不同政策引导效果更具信服力的研究结论。
结合再生水回用行业的特点,在调研数据的基础上分别建立结构方程模型,并基于模型解释了不同再生水回用行为引导政策的作用机理。引入适用于研究亲社会行为中人们利他动机产生和作用机理的规范激活模型,用于解释环保动机激发政策的作用机理;考虑到示范引导政策需通过人际影响实现行为引导作用的原理,将示范引导政策抽象为代表个人与他人之间依存关系的关联型自我构建。将其引入技术接受模型中,对经典模型进行拓展,并代入调研数据,建立适用于解释再生水回用技术接受过程的结构方程模型,用于探索示范引导政策的作用机理;借鉴政府管理和风险管理领域的研究观点,建立居民对再生水回用的了解程度分别通过影响居民对水务管理部门的信任程度及居民对再生水回用的风险感知程度,进而间接影响居民再生水回用接受意愿的结构方程模型,用于解释知识普及政策的作用机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