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农耕、畜牧的起源
大约距今1万年前,由于弓箭、套网、陷阱等狩猎技术的发明,一些草食动物的驯化,以及农具加工技术的进步,一些部族开始从狩猎生活向畜牧生活过渡,从采集生活向农耕生活过渡。农业作为主要经济活动手段并在社会经济结构中占主导的历史,即农业社会,经历了原始公社制后期、奴隶制及封建制三个阶段。如果从生产工具的材料上划分,则经历了石器、青铜器、铁器三个阶段,在这漫长的人类历史中,生产力水平乃至技术的进步一直是缓慢的,甚至经历了若干次的迂回倒退。
目前发现最早反映农耕畜牧的遗迹,是位于西亚“肥沃新月形”地区附近的一些山麓地带。在公元前6500年左右的查尔莫(现伊拉克境内)遗迹中,出土了原始大麦和小麦的种子以及用黑曜石和燧石制作的石锤、石锹、石皿、石杵等工具。还发现了大量山羊、绵羊、狗等家畜以及尚未驯化的猪、牛、马等动物遗迹。在伊朗、土耳其、叙利亚的一些公元前7000年左右的遗迹中,出土了单粒及双粒小麦栽培品种,由此可以断定,西亚已经开始从采集向农耕、从狩猎向畜牧转变。

图1—12 犁地和锄地(古埃及,B.C.1900)
农耕的起源是单源还是多源即农耕是由一个地区发生后传至世界各地,还是在多个地区各自独立地出现而后传向各地,目前争论不一。美国的农史学家索尔(Sauer,Carl Ortwin 1889—1975)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单源论观点,他认为东南亚的根栽农耕是世界历史上出现最早的,农耕是由东南亚向西亚、东亚传播开来的。
日本的中尾佐助(1916—1993)根据对不同地区作物品种、栽培技术、作物加工方式、食用方法的研究,提出了农耕起源的多源说。他认为,农耕各自独立地发源于四个地区:发源于东南亚的根栽农耕文化,发源于非洲及印度的热带干草原农耕文化,发源于地中海气候地区的地中海农耕文化,发源于中南美洲的新大陆农耕文化。其中最古老的是东南亚根栽农耕文化,以芋头、香蕉、甘蔗等为主要栽培作物。[9]

图1—13 桔槔灌溉(古埃及,B.C.1500)
农耕是由于人类早期长期采集野生植物而发展起来的。最古老的栽培植物有稻、麦、粟、稷、高粱、玉蜀黍、白菜、棉、麻、茶等,这在距今四五千年前的许多古人类文化遗迹中已有大量发现。作为蔬菜的油菜、莴苣的栽培历史也是相当久远的,在古埃及、古希腊时期都是主要的蔬菜。菠菜原产于土耳其、波斯一带,是由野生种培育而来的。胡萝卜产自地中海,在新石器时代已有栽培。在古埃及第四王国之前,橄榄油已成为中东及埃及的主要食用油。中国的黄豆、印度的绿豆、欧洲的蚕豆及豌豆均是在新石器时代成为栽培作物的。粮食作物的单粒小麦(二倍体,2组7条染色体)在西亚于公元前7000年前即被栽培成功,其后很快传入埃及和欧洲,二粒小麦(四倍体,4组7条染色体)和大麦于公元前5000年在美索不达米亚[10]北部耶莫新石器时代被栽培成功。在新石器时代中后期,黑麦、燕麦、荞麦类在西亚、南欧被栽培成功,这类作物大多是由一些生长条件要求不高的田间野草发展而来的。公元前5000年后西亚的农耕文化传至巴尔干半岛,1000年后传至多瑙河、莱茵河流域;公元前3000年,传至不列颠、俄罗斯草原。
公元前6000—前5000年,中国北方从分布于黄河流域的狗尾草培育出粟,即谷子,从分布于华北与西北的野糜子培育出黍,中国南方长江流域的河姆渡遗迹中,出土了稻谷遗迹及石斧、骨耜。西周时已种植黍、稷、麦、菽、稻等粮食作物以及瓜果。
亚麻在公元前3000年的巴比伦、古埃及被栽培,早期主要是为了榨油,后成为当地的重要纺织原料。而大麻是中国人的重要纤维来源,公元前5000年已被栽培,起源于印度的棉花在公元前5世纪后传入地中海地区。各种作物的栽培成功,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和人类定居生活的稳定,而且随着农业的发展,各种专用农具也开始出现。美索不达米亚成为中东重要的农业区,苏美尔和后来的巴比伦都开始修建常年的农业灌溉工程。
由于农作物有一定的生长期,使从事农耕的人与土地密切结合,适于定居生活的村落由此形成。农业的收获量较为稳定,人的劳动开始有了初步的分工,并有了一定的闲暇时间,家庭副业、家禽的饲养成为农耕生活的重要补充。畜力的使用主要也是农耕文化的产物,从事农耕的民族也少量饲养牲畜,将畜牧业作为农业生产的副业,为农业生产提供畜力,为农村生活提供肉食。
畜牧大约是与农耕在同一时期产生的。对畜牧的起源有宗教起源说以及经济要求说两类,其实在畜牧业的兴起中,宗教因素与经济因素都是存在的,其中主要是为了得到肉、皮、蛋、毛的经济因素。专门从事畜牧业的民族或部落形成了游牧民族,他们拥有一群牲畜,为寻求草地和水源而到处奔波,由于他们远离人群,在文明开化方面落后于从事农业的民族或部落,他们经常用牲畜与农耕民族进行粮食及各种生活日用品、工具的交换。
大约在公元前1.2万年,狗最早被驯化,主要是帮助打猎,看守家园。而后是群生性的有蹄类动物得到驯化。

图1—14 动物驯化(古埃及,B.C.2500)
公元前8000年左右,在西亚沙漠绿洲地区,当天气干旱时草地会缩小,人和生活在绿洲的野羊因食料减少而向绿洲中心地区集中,这时人们就可以捕捉集中在绿洲的羊群,在围猎中也经常将整群的羊捉住,进行喂养,以供随时食用和供宗教仪式作为牺牲。绵羊和山羊在西亚的扎格洛斯山脉一带被驯化,驯化后的羊发生了很大的变异,母绵羊不再长角,皮毛变细,山羊角由镰状变为螺旋状。牛在公元前9000—前8000年在现土耳其地区被驯化;公元前8000—前7000年,水牛在中国南方被驯化。在古代东方的农耕部落中,牛既是农业生产的重要蓄力,在举行宗教仪式时要用牛作为供品,一些从事农耕的部落逐渐发展成以养牛为主的农牧民。
猪大约是在7000年前在中国和西亚被驯化的,马和骆驼被驯化的时间较晚,马是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在中亚的草原上被驯化的,双峰骆驼和单峰骆驼都是在公元前1000年左右分别在亚洲中部和阿拉伯地区被驯化的。中美洲印第安人驯化了火鸡,南美洲印第安人驯化了羊驼。美洲本来有各种动物,但绝大部分被印第安人猎杀灭绝。[11]
这样,这些草食动物依靠人采集食料(草类)而生存,而人则依靠这些动物协助运输,还可以以这些动物的肉和乳作为食物维持生存,这就形成了家畜与人的共生关系。从整群地喂养到整群地放牧,游牧民族(部落)由此而形成。
人类经过漫长的以採集、狩猎、捕捞为主要经济活动手段的原始社会后,逐渐过渡到以农耕畜牧为主要经济活动手段的农业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