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砖石建筑
古代各历史时期的宫殿建筑及宗教建筑代表了该时期建筑的最高成就。
公元前3500年前,在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的两河流域即大量使用了黏土坯。黏土坯一般是将和好的黏性土壤用简单的木模成型后,靠晾晒使之干燥,多用于修建神庙,神庙外墙用颜料画成装饰图案。在苏美尔时期,神庙建筑外墙开始普遍采用碎石块拼成的马赛克,或涂上颜料,并开始用石膏制作各种建筑装饰件和构件。用窑将土坯烧制的砖在这一时期得到普及,砖除了作为墙用外,为了防潮和装饰还用于铺装地面。这一时期,建筑装饰也更为精细,不但采用各种颜色的石料制作马赛克,还大量使用铜制作建筑浮雕。在城市中,用砖砌圆拱、下铺石板建造成城市下水道。
到乌尔第三王朝时期,美索不达米亚出现了许多大型砖石建筑。乌尔的南姆神塔高25米,长72米,宽54米,外立面砖墙厚达2.5米,砖间用沥青作为黏合剂。砖是经高温烧制成的红砖,质地十分坚硬,而且砖的尺寸似乎已经标准化,约为30厘米× 30厘米× 8厘米,大型建筑采用了大跨度的拱,拱是由尺寸精确的扇形砖拼装而成的。由于美索不达米亚林木缺乏,建筑中木材用得很少。

图1—26 亚述王宫(复原图,B.C.9世纪)
当时的砖墙十分坚固,一般厚达数米,亚述人的尼尼微都城城墙厚达20余米,建于碎石地基上。公元前8世纪,亚述人还修筑了一条向尼尼微供水的运河。该运河长80余公里,宽20余米,为了穿越山谷修筑了高架水渠,这一工程用了200多万块50厘米× 50厘米× 65厘米的石块。为防渗漏,河床铺有近半米厚的由沙、石灰和碎石构成的混凝土,其上再铺装3厘米厚的沥青,沥青上面再用石板铺出1/81的坡度,以利于水的定向流动。

图1—27 古埃及中王国时期底比斯城遗迹
在古埃及,到前王朝后期开始用尺寸较小的约23厘米× 11厘米×8厘米晒干的土坯作为建筑材料,墙的厚度在1米左右,与美索不达米亚的砖建筑不特意开设窗户不同,古埃及建筑开有较大的窗,而且使用大量的木材作为支柱和框架。到新王国时期,土坯体积变大,约为40厘米× 20厘米× 15厘米,墙体坐落在下凹的基础上。
第三王国时期,由于采石业的发展和石匠手艺的进步,石材成为永久性建筑(主要是公用建筑、墓室、王室)的主要材料。各王朝时期作为长老坟墓的金字塔都是用整齐的石块建造的,石材大多来自高地及尼罗河的悬崖峭壁,以花岗岩、石灰石为主。石材的开采并未使用金属工具,而是用玄武岩石锤、石镐,在切割岩石时还使用了磨料。埃及人的巨石建筑不太注重地基的建设,许多巨石建筑仅是用半米左右厚的沙土铺成。由于没有脚手架和起重设备,巨石是由石块铺成的坡道用人力拉上去的。金字塔有较为规则的结构,内部是直立至顶的梯形核心岩部分,其外是沿梯形斜面阶梯状的5~7层内饰部分,各层上角处用碎石填充,外饰用抛光的石灰石拼成。其中最大的金字塔是库法的金字塔,高146米,底边为233米见方的正方形,底边与东西、南北方向是一致的。此外,埃及的许多神庙也都是用石材建成的,已经有石雕柱头和精致的石雕装饰。
在公元前3000—前2000年,地中海东部地区以及爱琴岛的建筑则简单许多,一般为平屋顶的长方形建筑。公元前2000年后,出现了带彩釉的二三层建筑,墙体多采用下部用碎石,上部用晒制的土坯砌成,有纵立的木柱和木制横梁,长方形窗户嵌有玻璃以利于房屋的采光。

图1—28 金字塔(古埃及)
在中国古代,南方地区因潮湿多“巢居”,北方土质厚重且干旱多“穴居”。在河姆渡遗址中,发现了木构件房屋的遗存,木结构建筑后来成为中国建筑的主要形式,卯榫结构、梁柱结构均在河姆渡文化时期就出现了。半坡遗址出土了石斧、石铲、石凿、石楔等建筑工具,其建筑形式可能是木架构与石洞、地穴、木骨泥墙相结合,形态因地势而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