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人类早期文明

一 美索不达米亚及埃及

人类早期文明是与定居的农业生产相联系的。农业生产为人类提供了较为稳定的生活条件,为满足人类的衣、食、住、行,手工业作为农业社会的一个附属行业而获得发展。制陶、纺织、金属工具的进步极大地改善了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条件,提高了生产力,一个人的劳动成果除满足个人家庭需要外还有了剩余,也只有在这时,以无偿占有他人的剩余劳动为基础的阶级社会的出现才成为可能。

图1—29 摩尔根

美国民族学家、古人类学家摩尔根(Morgan,Lewis Henry 1818—1881)在《古代社会》一书中将人类早期社会分为七个时期:(1)低级蒙昧社会(始于人类幼稚时期);(2)中级蒙昧社会(始于用火);(3)高级蒙昧社会(始于弓箭发明);(4)低级野蛮社会(始于制陶术发明);(5)中级野蛮社会(始于动物饲养及作物栽培);(6)高级野蛮社会(始于冶铁术发明和铁器使用);(7)文明社会(始于文字的发明使用)。人类最早的文明社会发生在美索不达米亚和埃及,是西方文明的摇篮或发祥地。这里属于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和尼罗河流域,阳光充足,气候温暖,土质肥沃,人类在这两个地区最早进入了定居的农业社会。

在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之间的美索不达米亚(Mesopotamia,现伊拉克首都巴格达一带),是两河文明的中心,其北部以古亚述城为中心,称为西里西亚,简称亚述(Assyrian);南部以巴比伦城为中心,称为巴比伦尼亚(Babylonia),意为“巴比伦的国土”。巴比伦尼亚又分为两个地区,南部靠近波斯湾口的地区为苏美尔(Sumer),苏美尔以北地区为讲闪米特语的阿卡德(Akkad),两地居民分别被称为苏美尔人和阿卡德人。两河流域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古文明遗迹距今已有6000多年,美索不米亚是由许多以城市为中心的城邦组成,每个城邦都有自己的国王、领土和城镇。美索不达米亚文明最初就是由苏美尔人(Sumerian)创造出来的,公元前4000年前已经进入了青铜器时代,出现了城市。约公元前3300年,苏美尔人几乎和古埃及人同时发明了象形文字,苏美尔人用削尖的芦苇做笔,把文字刻在泥胚上,然后把泥胚烘干,成为泥板。由于象形文字在泥胚上雕刻困难,苏美尔人又发明了便于刻制的尖劈形文字,即楔形文字。

图1—30 苏美尔象形文字泥土板(B.C.3500)

约公元前2411年,美索不达米亚一个名叫基什(Kish)城邦的宫廷里,一个讲苏美尔语的大臣推翻了国王,夺取了王位。他自称为萨尔贡(Sargon,意为真命天子),迅速吞并了周围各城邦,建立了以都城阿卡德命名的庞大帝国,进一步传播了苏美尔文化。

约公元前2000年,闪米特的一个分支阿摩利人(Amorite)入侵两河流域,摧毁了阿卡德人和苏美尔人建立的乌尔第三王朝(Ur-Nammu),公元前1894年,建立巴比伦第一王朝(Babilim Amurru),持续260年的古巴比伦王国由此开始。公元前18世纪左右,在巴比伦王国的第六任国王汉莫拉比(Hammurabi B.C.1792—B.C.1750)统治下,巴比伦王国得到空前发展。首都巴比伦的城市规模雄伟,城内建有精美的庙宇和豪华的宫殿,还有纵横交错的小巷和沿街而立的房屋。所有建筑皆以砖石为基础,四周建有城墙。王宫南部是马杜克神庙和高达90米的砖砌的金字塔形神庙,可能是圣经中记载的巴别通天塔原型。

图1—31 巴比伦古城遗迹

公元前2000年左右,亚述文明发源于两河上游一带,为了征战的需要,亚述帝国建立了庞大的军事体系,轻重步兵、骑兵、工兵、战车兵、弓弩手等诸兵种极为齐备,还配备有先进的攻城武器,曾是两河流域最强盛的军事帝国。

腓尼基(Phoenicia)文明也始于公元前2000年左右,它由一些城邦组成,著名的城邦如古代东方世界著名的海港推罗(黎巴嫩)、北非的海港迦太基(突尼斯)等。腓尼基人创立了腓尼基字母,擅长航海及商业贸易。在公元前5世纪初,腓尼基人已经组织了由60余艘船组成的船队,环绕非洲西海岸航行。

约公元前2000年,一支来自中亚贫瘠大草原的操雅利安语的赫梯人(Hittie),向西南挺进,在北临黑海、西临爱琴海、南临地中海的亚洲西南部的一个半岛安纳托利亚(Anatolia,又称小亚细亚或西亚美尼亚)定居下来。在公元前18至前13世纪,是赫梯王国兴盛时期,首都汉梯沙(Hattusas)建有宏伟的神庙和城堡,拥有一支擅于征战的强大军队。赫梯人多数从事农业,种植小麦和大麦,也种植洋葱、豌豆、无花果、橄榄、葡萄和苹果。饲养牛、猪、绵羊和山羊。除农民外,还有木匠、陶工、建筑工、医生、裁缝和鞋匠等。赫梯人使用一种象形文字和楔形文字。赫梯文明对人类的最大贡献是发明了冶铁术,在公元前1400年左右最先进入铁器时代。他们冶铁用的铁矿石采自当地的矿山,铁矿石熔融后被加工成粗铁条,再精炼、锻造成各种工具和武器。但是铁器在当时仍属稀罕之物,大多数赫梯武器和铠甲还是用青铜制造的。赫梯人的冶铁术一直秘而不外传,直至公元前1200年左右,赫梯帝国经受一支海上民族侵略衰败之后,冶炼技术才迅速传向欧洲和中亚。

图1—32 亚述武士浮雕

虽然公元前3000年左右,美索不达米亚最早进入了青铜器时代,但是埃及由于盛产一种质地较硬的铜,锡矿资源缺乏,因此青铜器的使用比美索不达米亚晚了1000余年。青铜器的使用使美索不达米亚取得了经济、文化上的繁荣,制砖、缝纫、宝石加工、冶金、刻印、制革、木工、造船、建筑等手工业极为发达,形成了许多城邦国家,并最早进入了奴隶制社会。

图1—33 腓尼基船浮雕

图1—34 古埃及象形文字

与苏美尔文明相并行发展的是埃及文明。公元前5000年左右,一支处于新石器时期的民族侵入上埃及,并向尼罗河三角洲推进。埃及王国有4000多年的历史,共经历了31个王朝,直至公元前332年亚历山大大帝(Alexander the great B.C.356—B.C.323)将埃及并入马其顿王国为止。

由于农业生产的需要以及从事敬神活动,在这两个地区数学和天文学最早发展起来。埃及最早采用了10进位制,到公元前3000年,算术和几何学已很发达,圆周率已精确到3.16。古埃及人发明了象形文字,将文字书写在用尼罗河盛产的纸莎草茎制成的“纸草纸”上,[15]纸草纸也叫莎草纸,简称纸草,大约是公元前3000年埃及人发明的,是最早用植物纤维制成的用于书写的纸,只不过其用料单一,不易推广。纸草纸与公元前3世纪希腊化时期在帕伽马(Pergamum)发明的羊皮纸(Parchment)一起,在埃及、西亚、欧洲一直流行到公元8世纪中国造纸术传入。后来出土过各种纸草文书,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各种《亡灵书》,这些《亡灵书》是用纸草彩色绘制的记载死者为获永生所必经的各种磨炼、审判、咒文以及到最后获得永生的画卷,大多是在公元前3000年至前1000年间的一些祭司和官吏的墓室中发现的,其中1887年在尼罗河中游克索斯西岸的墓室中发现的《亚尼的亡灵书》(又译《亚尼的死者之书》,B.C.1300—B.C.1200)是众多《亡灵书》中保存最好的。1858年,英国的埃及学者林德(Rhind,Alexander Henry 1833—1863)购得从特贝废墟中出土的长544厘米、宽33厘米希克索斯王朝时期(B.C.1650年左右)书写的纸草文书,后称林德纸草(Rhind Papyrus)。“林德纸草”是有代表性的埃及最古老的数学文献,其内容涉及分数、方程式、比例、数列、面积和体积方面的例题。埃及的数学较注重实用,但缺乏严密证明和一般法则的发现。用巨石进行的金字塔建筑,即经过严格的数字计算和测量。在美索不达米亚,苏美尔人用削尖的芦苇将楔形文字刻在湿黏土板上,晒干后加以保存。创用了60进位制,并将圆周分为360°,最早发现毕达哥拉斯定理。为了计算方便,制成记有乘法表、平方数表、立方数表、平方根表、立方根表以及等差级数、等比级数等的黏土板。

图1—35 《亡灵之卷》羊皮纸残片(古埃及,B.C.3000)

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很早就开始进行天文观测,发现了行星的运行。在历法上,美索不达米亚的巴比伦人以月球的变化为基础,制定了太阴历,一年12个月,6个月每月30天,6个月每月29天,每年354天。并首创“周期”,将七天作为一个周期,用金木水火土月日七个星球的名字来称呼这七天,[16]他们还将一天分为12个小时,每小时分为60分钟,每分钟分为60秒。创立并发展了占星术,通过天文观测以调整太阴历与实际年、季节的误差,并能准确地计算出行星周期、日食出现时间等。埃及早在公元前4200年左右即根据尼罗河河水的泛滥与天狼星在日出前出现的关系,确立了太阳历。将一年定为泛滥、出禾、收获三季,每季4个月,每月30天,最后一个月加5天宗教日,一年共365天。

图1—36 亡灵书纸草卷(古埃及,B.C.1300)

由于生产的发展以及王宫、神庙、坟墓的兴建,交通运输在这两个地区发展起来,船是这里最早使用的水上运输工具,修筑埃及金字塔的石材,就是用船从尼罗河上游运下来的。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这两个地区同时使用了船桨。在埃及中王国时期,大型帆船有了很大发展,随着海上远征和海上贸易的进行,埃及的造船业到公元前1500年左右达极盛时期。美索不达米亚则最早发展出安有车轮的双轮及四轮车。

古埃及人和巴比伦人在公元前3000年就开始用大麦发酵酿酒,这是一种原始性的很混浊的啤酒,几乎在同一时期,埃及人掌握了制造葡萄酒的技术,并知道在葡萄汁的发酵过程中,要添加石灰或石膏,以降低葡萄酒的酸度。古埃及在医学上的成就比美索不达米亚远为卓越,从现存的公元前2000年左右的纸草文书可知,埃及人对内科及外科的多种疾病均作了描述,并提出了诊断和处方。

图1—37 带条播机的犁(巴比伦,B.C.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