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人类的生存与延续、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就是一场人类改造自然、认识自然以主动顺应自然规律的历史。人类为了改造自然、创造更适合人类生存的条件和环境,不断地创造相应的手段和方法,这就是技术。技术活动是人类须臾不离的基本活动。技术的起源与人类的起源一样久远,技术的历史描述的是,人类如何利用技术手段从茹毛饮血、刀耕火种一直发展到今天这样发达的现代社会的过程。
英国工业革命之后,由于强力的动力机械的发明,极大地增强了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在短短的二三百年中,地球几乎全部被人类所改造,开山辟地地修筑公路、铁路,成千上万的汽车在日夜奔驰,城市规模越来越大,家庭的电气化设备齐全,人们的生活已经十分便利。社会生产与生活已经从机械化、电气化向信息化过渡,不但人的体力劳动大为减弱,人的脑力劳动也在被机器取代,一种全新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正在形成。造成这一变化的基础,是技术的进步与发展。
我国进入21世纪后,科学技术史也同其他学科一样,随着国力的增强进入了空前活跃的时期。但是总体看来,科学史无论是通史还是专门史的著作都较多,而技术史特别是技术通史却几近阙如。早在1985年,我在时任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副理事长的李昌同志领导下进行中国技术发展战略研究时[1],即组织哈尔滨工业大学、东北工学院、华中工学院、成都科技大学、大连工学院等六所工科院校联合翻译出版英国牛津版《技术史》,该书共8卷,是在英国帝国化学公司(ICI)资助下,自1950年开始编写,1955年开始出版,用了23年才出齐的。在我国当时出版经费还较为困难的情况下,仅出版了后3卷的简装本即无力再进行下去。2002年,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决定重新翻译出版这套书,经过译校者和出版社的共同努力,牛津版《技术史》汉译本于2004年正式出版(出版了正文7卷,800多万字,索引卷未译出)。牛津版《技术史》是国际科学技术史学界公认的权威性著作,此书的出版为我国科学技术史的研究与教学提供了一部基本素材。但是这套书部头太大,也给读者带来许多不便。国外的几部较为简明的技术通史类著作都是20世纪中叶出版的,都写作至20世纪中叶前,而且对东方特别是中国部分介绍得不多。
牛津版《技术史》的汉译本出版不久,我就考虑编写一部简明的既可以为一般读者使用,也可以作为大专院校历史学、科学技术史、经济史、哲学、科技哲学等专业的教学参考书,内容涵盖自远古至20世纪末的技术通史。
2005年开始筹划这本书的写作时我已年过六十,刚辞去哈尔滨工业大学人文学院院长职务,但是还在担任《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主编,而且有几位博士生需要指导,还有一些教学、科研及社会工作,只能挤时间进行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初稿的写作。2011年我辞去学报主编工作后,终于有时间较为集中地进行学习、研究和写作了。此间联合科学技术史学界同行在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吕建华总编支持下,创办了《技术史论坛》系列丛书,完成了日本技术史学家中山秀太郎先生《技术史入门》的重新翻译和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后期资助重点项目《社会文化科学背景下的技术编年史(远古—1900)》,到2013年底我退休前最终完成了本书的初稿。
初稿写成后,即印出几册样书,向国内同行征求意见,2015年5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排出清样后,在2年内又进行了多次修订和增删。
技术包括的门类众多,任何一部技术史如同任何一部史书的写作一样,不可能包罗一切,选材和写作深度往往会受到作者知识结构和个人偏好的影响。为了写作的方便同时也是为了读者阅读的方便,本书将技术的历史分为若干相对独立的时期(章),对每个时期的重要技术事项归纳整理成若干节,尽量将重要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情节、结果说清楚,并对每个历史时期的社会、科学状况设一专节介绍。在绪论中,从技术哲学的角度研究了技术史的理论问题;在最后一章中,则从技术社会学的角度探讨了技术发展与社会的关系问题。同时精选了具有学术价值的历史性插图,做到图文并茂,以达到知识性、科学性、可读性和趣味性的结合。
本书对中国部分分设古代、近现代两章进行介绍。这里遇到的问题是,中国古代文献对技术的介绍不但数量不多,而且十分简略,号称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除了造纸、印刷术有简约的文字记载外,黑火药、指南针是何时何人所为并不清楚,毕昇的活字印刷也仅在沈括的《梦溪笔谈》中有段记述,至于毕昇是何人,具体发明时间、发明原因与过程,发明后的使用情况皆不清楚。而中国近现代部分独创性的技术发明又甚少,更多地表现为西方技术的移植。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全书写作风格的统一。
书中涉及大量外国人名、地名,一般采用习惯译名,无习惯译名的按辛华编的各类译名手册(商务印书馆)处理,外国人名尽量写出全名和生卒年代。
本书编写中,得到哈尔滨工业大学科学与工业技术研究院领导的支持,科技史与发展战略研究中心的陈朴副教授在人名核准方面给予帮助,研究生刘贺、李秋霞、赵思琦对人名索引进行了认真编排。夫人王雅珍女士对本书的语言文字进行了订正。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冯斌先生在本书的审定稿、内容编排及版式各方面作了许多工作,责任编辑刘艳对书稿进行了认真的编辑加工。本书参考了国内外大量文献和资料,由于篇幅所限,仅选出主要著作列于书后。这里,向对本书的编写和出版给予支持的诸位,表示衷心的谢意;向本书所参考的著作、文献作者的先驱性工作表示敬意。
本书得到“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的资助。
本书的差错不足之处,诚望读者批评指正。
姜振寰
2017年5月20日
[1].详见拙著《哲学与社会视野中的技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77—30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