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科学与技术

科学活动和技术活动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或重塑人工自然的两大基本活动。自从自然科学从自然哲学中分化出来成为一种独立的社会建制之后,科学与技术二者之间的关系一直是模糊不清的。19世纪的许多经典著作中很少谈到技术,经常谈的是科学,但其所谈的科学往往不是现代意义上的科学而是技术。20世纪以来,科学和技术已经泾渭分明,成为使用频率很高的两个术语,但是许多人对其含义并不十分清楚。

(一)科学概念及其与技术的关系

科学是人类有意识地认识自然、探索未知世界的活动的总称(或总和),其成果表现为人类认识自然所形成的知识体系。这种有意识的认知、探索活动只有当人类社会达到一定阶段,生产力有了相当的提高,使人的剩余劳动价值被一种社会规则集中在少数人手里时,他们当中个别人开始思考自然现象的成因或企图以非神灵思维解释自然时,科学才开始萌芽,而这就是众所周知的作为近代西方科学源流的古希腊科学的起源。

西周

在西方,古代并不存在“科学”这一概念,对自然的认识活动归之于“自然哲学”,其成果也多用“知识”来表述。随着近代科学革命的出现,由拉丁语Scietia(知识)开始演变出英语的Science(科学)。我国使用的“科学”一词,是1870年日本的西周在翻译西方书籍时,用日语汉字“科”(分门别类)和“学”(学问)创造的“科学”一词与 Science 对译而成的。中国古代的两个词“穷理”(追求事物的终极原理)和“格物致知”(分析事物以达到对事物的了解)似有科学探究的意思。西周在西文术语日译方面做了很多工作,由于他将许多西方术语用日文汉字进行组合或借用,其中不少如经济、社会、产业革命、物理学、化学、电气等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方面的词汇在20世纪初被直接引入中国。

关于科学与技术的关系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理解:

(1)科学和技术具有不同的历史起源,而且是按各自的道路发展的。技术的产生几乎与人类的起源一样久远,当类人猿用树枝挖掘食物,用石块打制石器时,技术就产生了。而科学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不足3000年,即使认为从古埃及人起就开始了科学活动,也仅6000余年,与300多万年的人类起源相比,科学的历史很短。或者说,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是与技术活动密切结合在一起的,科学是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某些人的特殊探索活动,而不是与人类生存须臾不离的普遍活动。

(2)人类从事科学和技术活动的目的是不同的。从事科学活动的主要目的是认识自然,揭示未知领域,经常是在好奇心、对未知事物探究的心理作用下进行的,因此其功利性不强,而人类从事技术活动则是在要改造自然、创造更适合人类生存的环境、更适用的器物的目的下进行的,因而有很强的功利主义成分。由于技术的发明、革新直接涉及利益和财富,因此必须有明确的法律加以维护,才能够激发人们从事技术开发和技术发明的积极性。

(3)科学与技术活动的特点不同。科学是一种精神性劳动,虽然科学研究要求人的思想是自由开放的,但是它总要受到社会意识形态的约束。而技术更注重实践性和生产性,受社会意识的影响相对要少。

(4)二者的最高成果的表述方式不同。科学研究的最高成果称作“发现”,而技术活动的最高成果称作“发明”。这是两个在本质上截然不同的概念。“发现”是指自然界原本存在之物,被人类首次认识的过程;“发明”则指自然界原本不存在之物,被人类首次创造或制造出来的过程。

近代以来,科学与技术的关系十分密切。一项科学发现经常很快成为新技术原理的基础而导致技术发明。同时,由于科学研究向更深的物质微观层次和更广的宇宙空间的扩展以及极限实验条件的限制,已经不可能仅凭借人的器官和传统的实验手段去进行科学研究了,需要借助于更新的技术发明、技术手段和技术方法才能完成。

由上述分析可知,科学和技术是人类两个不同的活动领域,人类从事科学活动的目的是认识自然,揭示未知,而从事技术活动的目的是为了自身的生存与存续去改造自然。改造自然是技术活动的永恒主题,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人永远是个“人类中心主义者”,当然这里有个理性与非理性的问题。

(二)经验性技术与科学性技术

技术本身是个历史性概念,在近代科学产生之前的技术,是从事技术的人经过师傅的言传身教,自己在长期的技术活动中习得的一种技艺、技巧和技能,有很强的经验性成分。技能包括完成具体工艺的许多技巧,而这些技巧的获得经常是偶然的,或者是若干次试错法的总结,而且技能中更有许多“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知识。在以手工工具为主要技术手段的古代,经验是主要的。经验需要积累,需要有多年的工艺实践,不仅需要向别人学习,更需要的是“自悟”、总结和探索,即“干中学”。古代的工匠们利用其所掌握的技能、技艺和技巧创造出优秀的古代物质文明,许多物品即使用现代的技术手段也是很难仿制的。

英国工业革命后特别是19世纪后以机器生产为特征的技术,则更多地表现为科学的应用。前者可称为“经验性技术”,后者也可称为“科学性技术”。经验性技术有一定的不自觉的科学原理的应用,科学性技术也有在科学原理指导下的技能、技艺和技巧,以及个人的悟性。

18世纪可以看作是经验性技术向科学性技术过渡的时代,真正的科学性技术起源于19世纪的电力技术革命,这时期的许多技术发明都是在一定的科学知识指导下完成的。到20世纪,电子技术、生物技术、原子能技术等所谓的高技术,其科学化程度已经十分充分,技术在这里已不再是技能和经验,而表现为科学原理在技术设计和技术工艺中的应用。正如法国哲学家让·拉特利尔(Jean Ladriere 1921—2007)所谈:“现代技术构成了一个利用物质系统,同时又是一个往其中注入新信息的行为系统,它按照在知识领域中科学研究所提供的模型,在行为领域中组织自身。”[13]

科学性的技术可以通过文字做出记述,形成专业化的讲义或著作,如《电机制造工艺学》《锻压工艺学》等,人们通过这种文字记述即可以理解或掌握这门技术。这样,通过集中培训或学习就能“批量化”地培养出掌握一定技术的工人来。但是,在具体工作场所的工人也还需要一定的技能。在流水线上工作的工人,其工作性质是单一的,所需要的是“熟练”,而这“熟练”却不是在学校在书本上可以学得到的,必须经过长时间的实际技术操练,通过“经验”来获得。而且在现代的技术场所,也存在一些仅凭现代技术手段无法完成的工作,这里更需要的是人的技能,特别是生产中的一些技术细节和诀窍,只有技能才有可能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