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技术概念与范畴

在西方,“技术”一词来源于希腊语,Technology的希腊语词根是τεχυη,指的是技艺、技巧,是手艺人的活动与技能,也泛指一般的艺术造型。事实上,技术是一个很难给出全面而确切定义的概念,目前对技术的定义大体上有三类:一类是词书的定义,一类是学术共同体经过长年的论争最后趋向一致的定义,第三类是某些哲学家、思想家的定义。

(一)一些辞书中关于技术的定义

中国《辞海》中对技术的定义:“(1)泛指根据生产实践经验和自然科学原理而发展成的各种工艺操作方法和技能,如电工技术、木工技术、激光技术、作物栽培技术、育种技术等。(2)除操作技术外,广义地讲,还包括相应的生产工具和其它物质设备,以及生产的工艺过程或作业程序、方法。”[2]

日本《广辞苑》中对技术的定义:“在实际中应用科学改变或加工自然物,以满足人类生活需要的技能。”[3]

苏联《哲学百科全书》中对技术的定义:“技术一词源于希腊文τεχυη——技能、技艺、能力,是社会运动的工具和技能的系统,是经过一定历史过程而发展着的劳动技能、技巧、经验和知识,是认识和利用自然力及其规律的手段。技术是社会生产力的组成部分,是构成每个特定社会结构的物质基础。”[4]

美国《简编不列颠百科全书》中对技术的定义:“技术是人类活动的一个专门领域。技术一词出自希腊文 techne(工艺、技能)与 logos(词、讲话)的组合,指对造型艺术与应用技术的论述。当它在17世纪英语中出现时,仅指各种技艺。到20世纪初,技术的含义才逐渐扩大,它涉及到工具、机器及其使用方法和过程。到20世纪后半期,技术被定义为‘人类改变或控制客观环境的手段和方法’,人类在制造工具的过程中产生了技术,而现代技术的最大特点是它与科学的结合。”[5]

(二)学术共同体对技术的定义

日本、苏联和中国学术界均对技术概念、本质、功能进行过长时间的研讨,形成了在相应学术共同体中被相对认可的技术概念。

日本 1932年,哲学家户坂润(1900—1945)从生产力的规定出发,创立了技术定义的“手段说”。哲学家相川春喜(1909—1953)进而提出:“按历史唯物论的观点,所谓技术,是人类社会物质生产力一定阶段的社会劳动的物质手段体系。”由此创立了关于技术定义的“体系说”。这两个定义当时在日本学术界引起激烈争论。[6]1946年,物理学家武谷三男(1911—2000)提出自认为是建之于本体论阶段的技术定义:“技术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对客观规律的有意识的应用。”由此创立了关于技术定义的“应用说”[7]

苏联 1962年,苏联开始对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开展有组织的系统研究,在这场研究中基本统一于兹渥雷金在其《技术史》一书中提出的定义:“技术以物质资料的生产为目的,根据对自然的认识,在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中发展着的人类活动的手段,在社会生产领域,技术可以理解为人类劳动的手段。”即广义的技术是人类“活动”的手段,狭义的技术是人类“劳动”的手段。

中国 20世纪80年代初,国务院召开了两次关于“新的技术革命与我国对策”的研讨会,技术成为研讨中必须界定的概念,学术界经过几年的探讨,基本上统一于“技术是人类改造自然、创造人工自然的方法与手段的总和”这一认识上。[8]

(三)国外一些哲学家、思想家对技术的定义

主要见诸一些哲学家、经济学家及社会学家的论著和文章中,这些定义虽然相互间差异很大,但是可以帮助我们从哲学的角度加深对技术本质的理解,其中较为典型的如:

19世纪末,德国技术哲学家卡普(Kapp,Ernst 1808—1896)曾通过对工具形状和作用机理的分析,认为技术是人体器官结构和功能外在化的工具,一切技术手段都可以理解为以人的器官为原型,并认为人通过工具不断创造自己,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改善工具的历史。[9]

海德格尔

20世纪后,技术概念引起了哲学家们的广泛兴趣。

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创始人海德格尔(Heidegger,Martin 1889—1976)认为:“技术是一种真理或展现,特别现代技术是一种展现,它揭示自然并同自然较量,以产生一种独立贮存起来和可以传递的能量。”进而认为,“现代技术的本质使人步入一种展现的道路,通过这种展现,无论何处的实在物,都或多或少明显地变成存货”。现代技术是一种具有“揭示”和“较量”特点的展现,现代技术也是一种解蔽方式(对自然的开发、改变、贮藏、分配、转换)。

雅斯贝尔斯

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雅斯贝尔斯(Jaspers,Karl Theodor 1883—1969)认为,人对自然的认识和对自然规律的把握,是构成技术可能性的前提,技术在于人的追求、操作和执行,是人为了达到一定目的的中介手段。

法国技术哲学家埃吕尔(Ellul,Jacques 1921—1994)认为,技术是一种文化现象、历史现象,当代社会已变成一个“技术社会”,在这个“技术社会”中,技术是“在人类活动的每一个领域理性获得并完全合理有效的(在一定发展阶段)方法的总和”。并认为技术制造出一个无所不能的世界,具有自身规律而排斥一切传统。

美国社会哲学家、历史学家芒福德(Mumford,Lewis 1895—1990)认为应当将与人生活的多种需要和愿望相一致,以一种民主方式为了实现人的多种多样的潜能起作用的技术,称作综合技术;将以工作和权力为中心基于科学智力和大量生产的,其目的主要在于经济扩张、物质丰盈和军事优势的技术,称作单一技术或权力主义的技术。[10]

马克思·韦伯

芒福德

德国社会学家韦伯(Weber,Max 1864—1920)认为:“某项活动的技术是我们头脑中对该项活动进行实施的必要手段的总和,与该项活动最终确定的方向的指向和目标相比,合理的技术就是有意识、有条理地实施已经明确了方向的手段,并依据经验、思考将这一合理性推向其最高阶段——科学认识的阶段。技术无处不在——它存在于整个活动之中,但它又无处可见——如果人们看重的是活动的结果的话。”[11]

俄罗斯哲学家罗津(Розин,Вадим Маркович1937—)认为,技术是产生于自然界的物质和物体生成以及再造过程中的思想的现实存在,技术的主观含义是探寻实现目的的正确途径的艺术,其客观含义是在一定范围内实现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方法和手段的稳定集合。[12]

罗津

(四)评析

“技术”一词,中国古已有之,最早见诸《汉书·艺文志》:“汉兴有仓公(即淳于意),今其技术晻昧。”在《史记·货殖传》中记有:“医方诸食技术之人,焦神极能,为重糈也。”可见,在中国古代技术一词指的是方术、医术。但是,后来用医术、方术、技艺、开物取代了“技术”一词。这个词在唐朝时传入日本,日本的启蒙思想家西周(1829—1897)在1870年翻译西方书籍时,将Technology用从中国引进的“技术”一词对译。19世纪末20世纪初,康有为、梁启超翻译日文书籍时,又引回中国。

在早期工业化时期,“技术”这一概念既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又受工业化的影响,反映出一种很强的机械唯物论倾向。20世纪后,由于人类活动领域空前扩展,改造自然能力空前增强,又赋予“技术”一词更多的内涵。从广义上讲,“技术”这一概念几乎达到无所不包的程度,不但包含传统的技艺、技能、技巧和工艺、设计、技术原理的构思、技术方案的确定等这些“软”的成分,也包括加工制造所需的产品、设备、工具等“硬”的成分,还包括与生产物质产品无关的人的其他活动领域的方法和手段。

从狭义上讲,技术通常指人类改造自然、创造人工自然的方法、手段和活动的总和,是在人类历史过程中发展着的劳动技能、技巧、经验和知识,是构成社会生产力的重要部分。技术属于创造物质财富的实践领域,是劳动技能、生产经验和科学知识的物化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