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文化空间、秦腔与互文叙事

中国古典戏曲历经了杂剧和传奇的璀璨时代之后,在明清之际迎来了地方戏争奇斗艳的热潮,这一时期,产生并兴起于中国西北地区的秦腔因秦腔艺人魏长生的两次带班入京表演而轰动京都。至此,秦腔艺术迅速发展并兴盛开来,成为清代地方戏花部的主力军。如今,秦腔依然是西北地区主要的地方戏曲形式,它将元杂剧和明清传奇的优秀传统吸取而来,在经历了历史悠久、意蕴深厚的秦文化的熏陶下自成一体,形成了自身的独特艺术魅力。多少年来,秦腔艺术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秦地人民,秦腔已然渗透于古秦地之人的生活的方方面面:悲伤时,他们用秦腔表达内心的苦闷;高兴时,他们会忍不住吼两嗓子;愤怒时,也是秦腔将他们内心的怒火缓缓平息。秦人用秦腔的抑扬顿挫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喜怒哀乐,它是被陕西著名秦腔演员李小峰称为“最古老的摇滚”。[1]如今秦腔不仅仅是戏曲,它已上升为传统文化符号,追溯其发展源流,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娱乐方式的变化;探索其历史文化价值,秦腔的剧目研究有助于我们从不同方面了解历史史实,学习民族文化精神,品鉴其艺术魅力,秦腔所蕴含的美学风格与艺术特征对于当代作家文本的创作具有一定的指导与借鉴意义。

作为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有“鬼才”之称的一位重要作家,贾平凹是新时期文学史上的一个贯穿性人物。近年来,他的作品更是吸引了国内外读者的注意力,并且国内众多知名学者、教授、评论家、作家从多角度、多方面对贾平凹的文学创作进行了充分的学理探讨,他的文学创作是一个独特而复杂的存在,当文学界其他作家还在舔舐伤痛和控诉罪恶时,贾平凹已经以自己独特的眼光对社会政治层面做出深刻的探究。他的作品蓄积着当代中国丰富的精神文化信息,以此为线索,可以认识中国当代文学和文化的另一侧面。而戏曲秦腔在贾平凹的作品中更是作为一种必不可少的元素渗透于作品之中,他的作品中充满了深刻的忧患意识,并且他注重从文化的视角去反映生活和进行艺术探寻。贾平凹小说的审美流向和创作主旨的演变历程反映了他的美学意识和价值取向的发展历程,也反映了贾平凹艺术追求的历程。

戏曲堪称我国传统文化宝库中一朵璀璨的奇葩,在全球化背景下,这些文化的精髓势必要走出去与世界接轨。秦腔自身的一些艺术特征被贾平凹借鉴运用到当代文学创作之中并自成一书,名曰“秦腔”,此题目一语双关:一为秦腔戏曲剧种之名;二为传统文化的代表。秦腔戏曲中的唱腔、脸谱、角色、唱词、题材、伴奏等艺术特征意蕴深厚,而艺术之间又是相互贯通的,贾平凹在《秦腔》以及其他散文中都有对秦腔表演的描写以及借鉴秦腔的写意手法进行文本创作。这对于当代文学的发展来讲,犹如为其注入新的血脉。

在当代文学学科发展中,研究新的创作手法是趋势使然。第一,从秦腔的产生地来看,它自身发展的众多特征对陕西作家的创作有不可或缺的借鉴与指导意义;第二,从作家创作的角度来说,作家将秦腔艺术糅合进文学文本创作中,这在当代文学地位上有重要意义。因而深入探讨秦腔的艺术手法更有助于学习借鉴并且丰富文学的创作方法,有助于探索秦腔与贾平凹创作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