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的多样性

如果认为接受中国文化使东亚变得整齐划一,则无法解释本卷中地图所揭示的存在差异的视觉世界。越南、朝鲜半岛和日本在受到中国文化影响之前,很早就有自己的文化。他们的物质文化,从食物、择居到陶瓷和金属工艺,以及古老的统治结构与祭祖仪式、崇拜自然和神灵的民间(宗教)形式,以及赖以言谈、思想和记忆的地方语言:所有这些方面都存在根本的不同。

这些国家的人民并非总是被动地接受中国的影响。他们时而悦纳中国文化,时而排斥它,[1]而且很显然会自行判断哪些适合他们自身的环境。佛教以及其后的新儒学的确是一种文化黏合剂,但是除了通行的经典外,各地的佛教与新儒学在很多重要的方面也因地域而不同。[2]中国民间宗教虽然对其他国家的民俗有一些影响,但是作为其专门化产物的道教(它广泛借鉴西藏密宗和其他佛教传统)却对其他国家无甚影响。[3]

另一个例子是,东亚各国采用中国文言文的情况也存在差异。朝鲜半岛、日本和越南将文言文视为学问的语言,这一点与欧洲人看待拉丁文十分相似,但他们用文言文记录的很多方面的内容,同时代的中国人可能无法理解。当然也很少有中国人对外国的著述存在好奇。他们用中国字转抄本国语时,会将本国语缩写或通过程式化处理,最后形成了诸如日本的假名和越南的喃字之类的语言。在朝鲜半岛,取代中国字的字母基本是独立发明的,现代越南人仍使用法国强加给他们的拼写方式。

这些变化并不令人惊讶。人们会很自然地认为中国是一个均质的文化与政治单位,但中国实在太大了,即便在今天也是如此。正如边远省份的人通常对王朝更替少有感觉,我们(在本册中)举出的一些例子也体现了这个国家内部存在的多样性。例如,我们可以在汉语文言文中看到自成体系的地方变体,记录下来的方言釆用稀奇古怪的字形(有些在所谓官话中见不到)。就像欧洲各国历史并不是千篇一律,人们越来越清楚,“中国”太大了,历史学家的大多数概括性描述不足全面展现。[4]南方相互隔离的各省的人们操持着不同的方言,他们也从政治和商业中心选择和吸收那里的文化。

因此接下来我们在讲到东亚时,并不从汉文化(culturally Chinese)开始,而且也并不以汉文化作结。在讨论完古代中国的地图术语之后,我们将回到由各个文明的差异性带来的地图多样性(这个主题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