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伤寒杂病论》药证解读
- 张宇静主编
- 1920字
- 2025-03-14 20:56:13
前言
本书是作者研习《伤寒论》与《金匮要略》的小结。全书主体分为两部分内容。
一、第一部分为张仲景习用药物(多篇使用>5次),从“基源探讨”“条文辑要”“病机辨析”“应用探究”四块内容展开论述。
1.【基源探讨】 研究一个药物,搞清它的科属种、历史变迁及药用部位的演变,是非常有意义的,可以避免不少认知上的混淆。本书重在厘清古代文献相关资料,遵循“古今对照”原则,纵向展开论述。
2.【条文辑要】 研究前人的用药思想,最有说服力的资料是其本人在著作中的相关论述,若无则需要研究者从文中进行比较、归纳。本书在论述张仲景习用药物时,一般采用药物最大剂量原则、最简方原则、加减指征原则,将《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书中相关条文内容进行归纳。其中,药物最大剂量是针对该药物在《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中应用的最大剂量及其所涉及的具体方剂进行论述;最简方是针对方剂组成的药味数量而言,最简方特指组成包括该药物的方剂中药味最少者;加减指征是指针对《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中方剂加减用药里涉及该药物的内容进行了总结。部分药物由于张仲景使用次数过少或采用剂量对比、归纳法难以得出满意的结论,直接采用资料归纳法处理。
3.【病机辨析】 对相关症状进行比较、归纳之后,进一步推演病机,再将药物与病机结合起来综合论述,从“药-证”角度对每一味药有一个新的认识。
4.【应用探究】 本段内容相对广泛、灵活,注重实用。着重探讨张仲景方中脚注中的制法,略论历代炮制沿革及常用的验收、鉴定要点。其他炮制相关内容在诸炮制类书籍中多有记载,若有需要请自行查阅相关资料。
二、第二部分为张仲景较少使用的药物(多篇使用<5次),重点厘清其基源及本草历史沿革,旁及炮制及鉴定等相关内容。此部分内容由本研究室成员协作共同整理完成。
三、主要引用文献及版本说明
1.本书中的“现行版药典”指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年版)。
2.《伤寒论》版本选用赵开美复刻本之影印本,以刘渡舟教授等校注的《伤寒论校注》作为主校本,以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中医临床必读丛书”之《伤寒论》作为现代简体汉字版依据,条文编码选用目前大专院校教材所习用的由重庆中医药学会制订之新辑宋本398条系统。药物涉及内容自书中“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第五”篇起,至“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第十四”篇止,共10篇。药物涉及条文均以编码数字形式出现,并加以括弧。例:(21),即代表《伤寒论》第21条。
3.《金匮要略方论》版本选用邓珍本仿宋刻本之影印本,以何任教授等校注的《金匮要略校注》作为主校本,以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中医临床必读丛书”之《金匮要略》作为现代简体汉字版依据。内容自书中“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篇起,至“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篇止,共22篇,取正文部分。药物涉及内容均示以对应篇名,并加以括弧。例:(第八),即代表《金匮要略》之奔豚气病脉证治第八。
4.《神农本草经》版本选用马继兴主编之《神农本草经辑注》;《本草经集注》《日华子本草》《新修本草》《本草图经》等均选用尚志均之辑复、辑校本;《证类本草》选用以金刻本为底本之郭君双等校注本;《本草纲目》选用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之金陵版排印本;《金匮玉函经》选用清康熙重刻何义门手抄宋本之影印本;《黄帝内经素问》《灵枢经》均选用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之影印本。
另外,为便于读者检索,文后附中药索引。正文中的药物标题名称保持与《伤寒论》《金匮要略》原书中所用名称一致,索引中将《伤寒论》《金匮要略》原书所用中药名称与其现代常用名称分别列出。例如:正文中记“虫”,索引中收录“
虫”“土鳖虫”等名称。
四、从应用实际考虑,本书药物附图以饮片为主,部分药物以药材形式呈现。对于药物基源有争议或难以明确者,或在平素生产活动中常见者(如鸡子黄、人尿等),本书不予以附图。
五、为了便于读者学习和理解本书的内容,每个药物都配有音频讲解,以二维码的形式在书中呈现。
本书适合中医师、中医爱好者、西医学习中医者及教学工作者阅读和参考。
这个小册的问世,衷心感谢人民卫生出版社,正是他们在选题、撰著等各个环节给予的大力支持,才使本书有幸与读者见面;感谢福建广生堂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广生科技有限公司)的李振阳研发工程师与来自安徽亳州的姚旭先生,为找寻本书拍摄所用实物样品而辛苦奔波;感谢妻子的支持,协助完成本书之原稿录音整理并予以转换成文字。谨以此为礼,献给中医事业,献给读者,作为对上述各方的真诚答谢!
本作品对中药之研究角度较为新颖,研究思路尚在探索阶段,又缺乏参考资料,加之作者水平有限,编写时间仓促,书中的错漏及不完善之处在所难免,但我们本着边学边用、边学边改的精神,广泛听取诸位读者的宝贵建议,以待进一步修正与完善之。
张宇静
2020年10月于浙江宁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