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手术体位设计

内容要点:

1.神经外科手术患者的体位十分重要。合适的体位有利于手术操作的顺利进行,制订手术方案时,应结合手术切口部位,确定患者适当的体位。

2.常见的手术体位包括仰卧位、侧卧位、俯卧位、坐位、半俯卧位。

3.保持呼吸道通畅、避免身体突出部位受压、手术医师术中操作舒适等是手术体位设计的基本原则。

一、手术室的布局

现代神经外科手术需要很多大型的手术器械,如手术显微镜、高速颅钻、神经导航、超声吸引器、术中超声、麻醉监测仪、呼吸机、神经内镜和神经电生理监护仪等。神经外科显微手术在显微镜下进行,器械护士、麻醉医师无法直接看到手术进行的情况,影响手术的配合,为此还需配备与手术显微镜相连的监视器。如此众多的手术器械以及相连的管道与电源线,占据了手术室很大空间和地面。为了不出现人为的干扰,保证手术能安全高效进行,术者、助手和器械护士,以及呼吸机、相关仪器、手术显微镜等手术设备均应有相对固定的位置。有些设备,如各类管道和手术显微镜监视器可装在天花板上,以节约手术室空间。不同的神经外科手术对手术室布局的要求稍有不同,但在保证患者的整个手术过程安全,术者操作方便、快捷方面是共同的。

目前较通用的神经外科手术室布局如下:

幕上右侧切口手术时手术室布局:术者站在患者的头顶部,助手位于术者右侧,器械护士站在手术台右侧,麻醉医师在手术台的左侧。呼吸机及手术显微镜等手术设备也有其固定位置(图2-2-1)。幕上左侧切口手术时,器械护士和麻醉医师站在手术台的位置可调换。左、右侧枕下切口时手术室布局也分别不同(图2-2-2、图2-2-3)。

图2-2-1 幕上右侧头皮切口手术入路时手术室布局

图2-2-2 右枕下切口时手术室布局

二、患者体位摆放一般原则

1.开颅手术中,患者体位摆放方法应符合的要求

(1)一般常采用轻度头高脚低位(20°左右),开颅部位保持基本水平。因颈部和颅内静脉无静脉瓣,颅内静脉压水平的高低主要与头部和右心房水平之间的高度差有关。头位过高时可造成静脉负压,当静脉破裂时可形成血栓。头位过低则可造成手术中出血增多。

图2-2-3 左顶枕或左枕下切口时手术室布局

(2)不扭曲患者气管内插管,保持呼吸道通畅,保证头部静脉回流不受阻。

(3)避免身体突出部位(如髋关节、肘关节)的血管神经和皮肤受压,保护好易损伤的眼、耳。

(4)手术医师术中操作舒适,能在直视下分离深部结构。

为了满足上述要求,患者的体位摆放应当由手术医师、麻醉医师及手术室工作人员协同完成。另外,术中调整手术床的高度与角度,也可弥补体位摆放的不足。对延髓、颈髓病变的患者,麻醉插管时,避免过度牵拉颈部,以免影响患者呼吸。

有学者建议手术前一日,对复杂的体位可在病房内模拟摆放。医师依照手术体(头)位的要求,将患者身体屈曲度和头位摆放好,并让患者保持5分钟,了解患者有何不适,同时检查生命体征和神经系统体征,观察不良反应。

2.患者体位的摆放程序(图2-2-4)

(1)完成麻醉插管,盖好眼罩。

(2)根据手术部位和切口摆好所需体位。

(3)医师安装头架,翻转患者时须注意气管内插管。

(4)巡回护士协助将患者头固定在适当位置。

(5)巡回护士用约束带固定好患者体位,保护好关节突出部位。

(6)检查气管插管位置是否正常、颈静脉是否受压。

图2-2-4 患者侧卧位时体位的摆放程序

A.医师安装头架;B.巡回护士协助医师翻转患者;C.依要求摆好所需体位;D.巡回护士协助将患者头架固定在适当位置。

三、常用体位

(一)仰卧位

仰卧位(supine position)(图2-2-5)是开颅手术最常用的体位,适用于额部、颞部、顶部和翼点等多种手术切口。患者仰卧于手术台上,双臂固定在身体两侧,肘部垫以棉垫,保护尺神经不受压迫。

可根据不同手术切口要求,通过调整头架,转动头部角度从30°~60°(图2-2-6)。眼睑内涂眼膏封闭,防止角膜干燥和有害光照射。

患者头部应稍高于心脏水平,以防止头部静脉血回流障碍。头部位置应有利于术中通过脑组织自身重力作用自然下垂,加大脑底与颅底的间隙,增大手术空间,减少术中对脑组织牵拉。可根据需要旋转头部,但角度过大时,患者肩下应置一枕垫,以防颈部过度扭转影响静脉回流。麻醉所用的管道不要压迫颈部血管,保障患者呼气道通畅。另外,显微手术时,患者身体上方的手术器械托盘应超过头顶部40cm,以不妨碍装置手术显微镜为度。安装头架时注意勿使头架压迫双耳。

图2-2-5 仰卧位医师安装头架

患者仰卧于手术台上,双臂固定在身体两侧,肘部垫以棉垫,保护尺神经不受压迫。

图2-2-6 患者仰卧位时,根据不同手术切口要求,通过调整头架,转动头部

(二)侧卧位和倾斜侧位

侧卧位(lateral position)适用颞部、颅中窝底切口和枕下切口手术,也可用于椎板手术。侧卧位时,需用枕垫将患者胸部略垫高,以减少对患者身体下方腋窝内神经血管的压迫(图2-2-7)。头部摆放适中位即可。令患者一侧下肢(靠上侧)髋和膝关节屈曲,以避免躯体向一侧倾倒。用约束带将患者上面的手臂,自肩部向下牵拉,并固定在手术床上,这样可获得头部满意的暴露。

图2-2-7 侧卧位

行枕下开颅时,还可采用侧倾斜卧位(lateral oblique position)(图2-2-8)。侧倾斜卧位较单纯侧卧位患者身体向前倾斜,更适用乳突后切口,切除桥小脑角肿瘤。安装头架固定头部时,将患者下颌尽量靠近胸部,颈部屈曲以充分暴露后颈部。这样可使头颅和寰椎后弓间隙变宽。这一点在体胖颈部较短的患者,行枕下后中线切口时尤为重要。

图2-2-8 侧倾斜卧位

(三)俯卧位

俯卧位(prone position)(图2-2-9A)用于枕下切口、椎板手术,颅颈交界手术等。使用特殊的架子支撑骨盆和侧胸壁,尽量减小对腹腔的压力,保持膈肌运动,降低下腔静脉的压力,以减少硬脊膜外出血。俯卧位时要避免压迫腹股沟处股神经,防止术后出现股痛等感觉障碍。

有些颅后窝和颅颈交界处手术,如颈关节不稳定需要用头架牵引固定头部(图2-2-9B)。弯曲颈部使下颌尽量靠胸,最大程度暴露后颈部。患者手臂放在身体两侧,勿压迫上肢的周围神经。用约束带系在肩部两侧并在背部十字交叉,向下牵拉充分显露后颈部术野。

图2-2-9 俯卧位头部固定

A.患者肩部、胸部和髂部以软垫支持,不致使胸、腹部受压而影响呼吸;B.颅后窝和颅颈交界处手术用头架牵引固定头部。

上述原则适用成人。对儿童和婴幼儿,应使用头托。手术时要用泡沫塑料或手术巾衬垫身体,小心勿压迫患者眼球。应用保温毯保持婴幼儿体温。

俯卧位摆置完成后,必须确定患者通气道是否正常。若患者的头颈被过度屈曲,使气管插管扭曲,会造成通气困难。使用螺旋弹簧气插管,可防止这种意外发生。另外,患者在俯卧位时,低头屈颈,下颌靠近手术床的边缘,要注意勿使下颌受压。通过调整舌与口咽通气道及气管插管的位置,可以预防术后患者舌体下垂性水肿。双眼应涂眼膏后封闭,预防术后球结膜水肿。俯卧位的缺点是胸腔内压力升高、颈部过屈、手术时不利于观察颅后窝侧方。

(四)坐位

坐位(sitting position)适用于颈部、枕部、枕下中线切口和经小脑幕下、小脑上切口等入路。其优点是:可减少术中出血,尤其适用颅后窝富于血运的肿瘤和巨大动静脉畸形切除术;经小脑幕下、小脑上切口,小脑因重力自然下垂,适用暴露小脑上面和第三脑室后部松果体区;因患者胸腔不受压,手术中呼吸道保持通畅好;宜保持患者头部的中线位置,减少椎动脉扭曲的危险。坐位切口手术的缺点是:手术中出血后易引起血压降低,手术后颅内血肿发生率较高;空气易进入静脉或静脉窦内引起空气栓塞,增加了放置中心静脉压管的危险;臂丛神经易受损;手术医师的手臂易疲劳等。

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后,放置动脉内三腔Swan-Ganz管;膀胱内留置导尿管。

将坐位用Mayfield头架弓固定在手术床上。利用手术床抬高大腿,床的尾部降低,以保护腓总神经和坐骨神经。然后以3~5分钟增加10°~15°的速度升高床的背部,同时监测脉搏和心电图。当床的背部升至45°~50°,待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后,医师托住患者头部并尽量屈曲至理想位置,保持颏部和胸骨间的距离至少一指宽空间。与此同时,助手安装Mayfield头架,将头架弓连接固定在理想位置,避免头架移动。使Mayfield头架保持水平,脑自动牵开器的基座则会处在适当的角度以利于连接支持臂(图2-2-10A、B)。但需注意,坐位切口手术时会出现气栓或低血压。中心静脉压导管可防止气栓,方法是在X线透视下,通过手臂外展或抬高调整导管末端的位置。使导管恰当地插入右心房,当导管刺激心壁时会引起心律失常,手术结束后应快速将导管从心腔退回到下腔静脉中,并要防止心肌灌注失常及心肌填塞障碍。另外,超声波监测可查出小的气栓,可由麻醉师操作监视。术中一旦损伤静脉窦,应立即用明胶海绵压迫,修补破口,防止气体进入静脉窦形成气栓。

坐位手术时,麻醉师要严密注意血压及脉搏变化,一旦出现低血压,要立即恢复患者平卧位并采取必要的措施。通过调节手术床,保证充足循环血量、双下肢用充气泵包裹、背部升至45°~50°等措施,可保证患者耐受因体位改变引起的心血管系统改变。同时屈髋,屈膝,防止压迫患者腘窝。乳突后切口时,向对侧旋转头颈以利暴露病灶(图2-2-10C)。头颈体位摆放后,需再次验证气管内插管的位置,将头架确实固定。

患者的手臂放在两旁的扶手上,避免肩部下垂牵拉颈神经根,这点对有颈椎病的患者尤为重要。同时尚需注意保护尺神经。长时间麻醉可发生坐骨神经麻痹,屈膝或在大腿屈曲时小腿下垂。腓骨头两侧防护,防止出现腓总神经麻痹。

图2-2-10 坐位时体位摆放

A.患者坐位时体位摆放侧面观;B.患者坐位时体位摆放后面观;C.患者坐位时,头可转向对侧,适合于乳突后入路。

建议在术前先让患者模拟摆放体位,使患者体验术中准备摆置的头颅的弯曲、旋转位置是否舒服。对儿童或青少年患者应将臀部垫高,以弥补身高的不足。

术毕先去除头架,缓慢放平手术床。待患者呼吸及血压稳定后,再拔除气管内插管和搬动患者。坐位手术关颅前要认真止血,因坐位时脑动脉压比其他体位低,止血不彻底易发生术后血肿。

(五)半俯卧位

半俯卧位(semi-prone position)(图2-2-11)可用于做大脑后部如第三脑室后肿瘤、小脑幕肿瘤以及桥小脑角肿瘤等手术,也适用于颅后窝急诊手术。

图2-2-11 半俯卧位

摆放好的患者体位很像睡眠状,上面的手臂下垂,前臂弯曲,可靠近下颌,胸前垫一小枕。头部自手术床头伸出,头颈弯曲。患者下面的腿伸直,注意保护腓神经,上面的腿保持膝、髋关节屈曲。体位摆放后检查气管内插管,防止出现梗阻,并保持腹部放松而不影响肺部通气。注意,有些手术对体位有特殊要求,例如经蝶垂体腺瘤切除术、立体定向手术和颅底手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