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流行环节

一、传染源

家犬、狼和狐等食肉类动物是棘球绦虫的终宿主,也是人和家畜包虫病的传染源。二十余年来,流行病学调查证明,在狐、狼等野生动物数量日益减少和活动范围明显缩小的自然环境中,家犬或流浪犬在大多数流行区是主要传染源,尤其在青海南部牧区和青、川、甘三省交界区更是如此。虽然棘球绦虫成虫寿命一般只有5~6个月,但家犬随时可获得新的感染。寄生在终宿主小肠内的成虫每7~14天虫卵成熟孕节脱落一次,但由于虫体寄生数量巨大,感染犬可持续随粪便排出虫卵,因此感染犬对环境的污染也是持续性的。

家犬等终末宿主是通过摄食感染棘球蚴的绵羊等中间宿主动物内脏而获得感染的,对家犬而言,绵羊是其主要传染源,可见终末宿主和中间宿主之间互为传染源。

既往认为多房棘球绦虫一般局限在野生食肉动物和啮齿动物之间,近年来的研究不断证实家犬感染多房棘球绦虫亦比较普遍,因此感染多房棘球绦虫的食肉动物均可为人、畜及啮齿动物泡球蚴病的传染源。人体感染泡球蚴病多见于与犬等食肉动物接触密切的群体,诸如农牧民、皮毛等畜产品加工行业等(图2.2.1~图2.2.3)。

图2.2.1 中间宿主啮齿类动物

图2.2.2 中间宿主藏原羚

图2.2.3 终宿主藏犬

二、传播途径

囊型包虫病与泡型包虫病的传播途径相类似,主要是“病从口入”。棘球绦虫虫卵对低温、干燥的外界环境有很强的抵抗力,能在自然状态下保持感染力1~2年。人类可由于误食染有虫卵的不洁食物和水而感染,也可因吸入含有虫卵的尘粒或空气飞沫等而染病。

在我国广大牧区及犬粪污染严重的城镇“狗市”,人群极易受染。牧区儿童在与家犬玩耍,成人在剪毛、挤奶、皮毛加工、护羊等过程中易受感染,猎狐及剥取、加工、贩运生狐皮等可因直接接触而感染泡型包虫病。现今社会动物皮毛、肉食品进出口调拨运输频繁,故间接感染风险也在增加。

三、易感人群

环境温湿度、虫卵的播散方式、寄生虫基础繁殖率和生物学潜能、宿主的免疫状态及居民生活方式均可影响包虫病的传播,易感人群也随之发生变化。主要易感人群以农牧区居民、妇女和儿童为主。人群对包虫病普遍易感,易感程度取决于人类暴露于感染性虫卵的水平。以青海省为例,藏族女性牧民从事饲喂家犬、家畜,涂晒牛粪等日常家务劳动,长期暴露于危险因素环境,接触感染犬及其排泄物等的机会较男性多,因而感染机会较多。牧区儿童经常与狗接触,又无良好的卫生习惯,极易感染,有病例记载临床上2个月的幼儿即有包虫病(图2.2.4、图2.2.5)。

图2.2.4 肝、腹腔多发包虫病患者,腹部广泛膨隆

图2.2.5 肝脏巨大包虫病患者

四、好发部位

包虫病几乎可以寄生于人体的任何组织器官,但无论是囊型包虫病还是泡型包虫病,最好发部位均是肝脏。前者占70%,后者可高达98%甚至更高。其余常见部位囊型包虫病为肺与纵隔、脑、脾脏、女性盆腔和生殖系统、肠系膜与网膜等。少见部位有甲状腺、心脏和心包、肾脏、眼眶、乳腺、皮下以及睾丸等。而泡型包虫病可见于颅脑、肺脏、脊柱、骨骼、乳腺、甲状腺等部位。研究认为,上述器官病变几乎均为肝脏病变随血液或淋巴转移而来。但在包虫病高流行区,也可见原发于颅脑、骨骼和脊柱的病变,二者有时很难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