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病原学

包虫病(hydatidosis)是由棘球属绦虫的幼虫寄生于人体所致的自然疫源性人兽共患寄生虫病,也叫棘球蚴病(echinococcosis)。早在公元前460—公元前379年,根据《黄帝内经》改编的卷本《灵枢》中就有人腹部囊性肿块(类似包虫)的表述,古希腊希波克拉底也在相近时期有人类肝囊性病变破裂致死和牛羊等家畜类似病变的描述。1905年,我国首次在青岛发现了囊型包虫病患者。至今,该病仍在全球各地流行蔓延,严重影响人体健康和畜牧业发展,成为全球性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

目前,世界各地已发现的棘球属绦虫有十余种之多,但其中致病的有4种,即细粒棘球绦虫(Echinococcus granulosus)、多房棘球绦虫(Echinococcus multilocularis)、少节棘球绦虫(Echinococcus oligarthrus)和福氏棘球绦虫(Echinococcus vogeli)。引起人类包虫病的病原体主要是细粒棘球绦虫的幼虫引起的囊型包虫病(cystic echinococcosis)和多房棘球绦虫的幼虫引起的泡型包虫病(alveolar echinococcosis)。

我国北方和西南地区是包虫病的流行区,青藏高原地区是严重流行区,且存在囊型包虫病和泡型包虫病的混合流行感染,其中诸多野生动物和家畜参与了棘球绦虫的传播与流行。近些年,在青藏高原东部四川石渠县发现一种新的棘球属绦虫,即石渠棘球绦虫(Echinococcus shiquicus),在高原鼠兔和藏狐之间流行存在,是青藏高原一带特有的虫种。

棘球属绦虫均无口和消化道,无体腔。虫体共有4~6节,依次为头节、颈节、未成熟节、成节和孕节,这些节叫作节片(proglottid)。头节略呈梨形,有顶突和4个吸盘,是其寄生于宿主肠壁的固着器官;颈节可融合或缺如,颈节和未成熟节为过渡节片,未成熟节呈方形,其内无器官结构,为一团深色细胞。

棘球绦虫为雌雄同体,在成节有雌雄生殖系统各一套。雄性生殖系统自睾丸引出的输出管汇合成为输精管,输精管迂曲延伸入雄茎囊,在雄茎囊中输精管接射精管或储精囊。输精管末端为雄茎,其周围由肌肉组织包裹形成雄茎囊,通往生殖孔。雌性生殖系统由卵黄腺引出的卵黄小管汇集成卵黄总管并膨大为卵黄囊,接输卵管。输卵管自卵巢引出后依次接阴道、卵黄总管,而后略膨大成卵膜,通子宫。阴道位于输精管之后并与之平行,开口于生殖腔,其末端膨大为受精囊。因无子宫孔,虫卵不能排出,孕节成熟后自然从链体脱落,部分在宿主肠道溃破,脱落的孕节和释放的虫卵可随宿主粪便排出体外,污染周围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