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地中海——记中国援外医疗专家陈家伟

江苏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对外合作处

从江苏省人民医院内分泌科到碧波环抱的地中海岛国的异乡医院,曾是一个怎样遥远而亲近的历程。陈家伟教授打开回忆的闸门,回想起那波浪拍岸、蓝天碧海的难忘岁月。

中国教授的“分量”

马耳他曾是英国的殖民地,拥有1 000张床位的圣洛克斯医院,采取传统而严格的英国管理方式,素以用人严格闻名于欧洲。对聘用来的专家教授,例行“会考”制度,以测试外聘专家的水平。

1984年,陈家伟就经历了这样一场考验。

“会考”开始。这是一个罕见的持续发热、脏器功能衰竭的病例,陈家伟在中国还没有遇到过这样的病例。陈家伟仔细审看病历资料和病情录像后,凭阅历和直觉,断定这是一位后天性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艾滋病)患者。从病史到病因,从体征到诊断,从治疗到预后,他对着主考官们分析病情,阐述治疗理念。

掌声响起来,大厅里洋溢着祝福和致意。

戴维森(化名)院长将一份由总统签发的行医执照发给了陈家伟。从此,陈家伟成为第一位受聘于马耳他的中国医学专家。

圣洛克斯医院一直没有内分泌科,陈家伟来后,开设了内分泌科。以往,马耳他的内分泌患者都是乘飞机经法国转往英国治疗。当圣洛克斯医院内分泌科的牌子挂出去后,第一天门诊,只来了3名患者。中国毕竟离马耳他太遥远,太陌生,中国医生的医术更是个谜。

一天,一名叫伊丽莎白(化名)的女教师来就诊,这是一位催乳素瘤的患者,患者垂体激素代谢紊乱,引起不孕症。“我结婚10年了,多想要个孩子啊!”伊丽莎白恳切地说。陈家伟理解她的心情,为她设计了控制激素水平的治疗方案。经过半年的服药,伊丽莎白怀孕了。她让陈家伟用听筒贴在她高隆的腹部,听听胎心音,她合起双掌,很虔诚地说:“请仔细听!”陈家伟感受到母爱的温馨,有好一会儿,眼睛是湿漉漉的。

孩子降生了,母子平安。夫妻俩为表感激之情,给儿子起了个中西合璧的名字——郎念陈(化名),被人们传为佳话。马耳他人开始知晓圣洛克斯医院里的内分泌科。

内分泌疾病患者接踵而来,一批肢端肥大症、甲状腺功能亢进、尿崩症、库欣综合征、嗜铬细胞瘤患者,在这里得到妥善治疗,连经常飞往英国治疗的患者也回来了,圣洛克斯医院名声大振。

“M3”之歌

“M3”——内科三病区,是陈家伟分管的病区。这是个急救病区,危重患者多,任务重,周转快。陈家伟刚到“M3”不久,一天晚上,急救室收治一位发热40℃持续不退、腹痛呕吐的患者。为患者检查时,发现患者肝脏质地硬且有触痛,他判断这是一位晚期肝癌的患者,几位主治医生半信半疑。经过肝脏穿刺检查,证实了陈家伟的诊断,大家对他十分佩服。陈家伟对主治医生们说:“这没什么,只是我多下了点儿功夫罢了。”有人问:“下什么功夫呢?”他说:“多下了点儿‘中国功夫’。”

印度籍主治医生夏尔玛(化名)是一位临床经验丰富的心脏病专家。平时,夏尔玛为陈家伟处理大量的日常工作,如安排查房、组织会诊、选择专题讲座,甚至接电话、准备参考资料等。每当抢救危重患者时,夏尔玛总是不声不响地出现在陈家伟的身旁。夏尔玛在心脏病方面研究很多,但是遇上危重的心肌梗死、心律失常患者,他提出治疗方案后,都会请陈家伟过目。陈家伟说:“你是心脏病专家,我应该向你学习。”夏尔玛说:“不,主任,你一定要过目,这是‘M3’的规定。”

一位中国医生以自己的智慧和良知为马耳他人民付出了心血,与这里的人民结下了深厚的友情。这是陈家伟教授一生都难以忘怀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