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一定要注重目标的效益

杜拉克箴言

期望一个经理所能获得的成就,必须来自企业的完成;他的成果必须用他对企业的成就有多大贡献来衡量。

杜拉克在《杜拉克:管理的使命》写道:“目标并不是命运的主宰,而是方向的指标;不是命令,而是承诺。目标不能决定未来,它们只是一套用来整合各项资源与能力去创造未来的方法,它需要实践来检验其有效性。”

的确,目标达到才是成功的决策。决策的成功或失败,是以能否实现目标作为衡量标准的。没有确定的目标,就无法对决策的实施实行控制,也无法对决策的科学程度进行衡量。随著目标的实现,企业的经济效益得到增加,从而在经济指标上反映出目标的价值。

一九一一年,有两支雄心勃勃的探险队,他们要完成一项艰巨而伟大的任务,就是踏上南极,成为登上南极的第一人!

一支探险队的领队是挪威籍的探险家罗尔德‧阿蒙森。队伍出发前,阿蒙森仔细研究了南极的地质、地貌、气象等问题,还仔细的研究了爱斯基摩人以及极地旅行者的生存经验。于是,制定出一个最佳的行动策略:使用狗拉雪橇运送一切装备与食物,为了与之相搭配,在队员选择上,他们将滑雪专家和驯狗师吸收进队伍。

为完成到达南极这一伟大目标,阿蒙森将目标分解为一个个小目标:每天只用六小时前进十五至二十英里,大部分工作皆由狗来完成。这样人与狗都有足够的时间休息,以迎接第二天新的旅程。

为了顺利实现目标,领队阿蒙森事先沿著旅程的路线,选定合适的地方储存大量补给品,这些准备将减轻队伍的负荷。同时,他还为每个队员提供了最完善的装备。阿蒙森对旅途中可能发生的每一种状况或问题进行分析,依此,设计好周全的计划与预备方案。

这些有备无患的措施,使他们在向南极的挺进中,即使遇到了问题也能很顺利的解决。最终,他们成功的实现了自己的夙愿,第一个将挪威的国旗插在了南极。

几乎是同时期出发的另一支探险队,是由英国籍的罗伯特‧史考特所率领。这支队伍采取了与阿蒙森截然不同的做法:他们不用狗拉雪橇,而采用机械动力的雪橇及马匹。结果,旅程开始不到五天,引擎就无法发动,马匹也维持不下去了,当他们勉强前进到南极山区时,马匹被统统杀掉。所有探险队员只好背负起两百磅重的雪橇,艰难的行进。

在队员的装备上,史考特也考虑不周,队员的衣服设计不够暖和,每个人都长了冻疮,每天早上,队员们都要花费近一小时的工夫,将肿胀溃烂的脚塞进长筒靴中。太阳眼镜品质太差,使得每个队员的眼睛被雪的反射光刺伤。更糟的是,粮食及饮水也不足,每个队员在整个行程中几乎处于半饥饿状态。

史考特挑选的储备站之间相距甚远,储备不足,标志不清楚,使他们每次都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寻找。更要命的是,原计划是四个人的队伍,史考特接近出发时又增添了一人,粮食供应更加不足了。

这支探险队在饥饿、寒冷、疲惫甚至绝望中,花费了十个星期走完了八百英里的艰辛旅程,精疲力竭的抵达了南极,当他们到达南极时,挪威的国旗早于一个多月前便在此飘扬了。更惨的是,所有队员在顶著凛冽的寒风和饥饿的回程中,不是病死了、冻死了,就是被暴风雪卷走了。这支探险队最终全军覆没。

行动策略是指实现团队近期目标所必须完成的主要任务,是实现团队目标方向的具体行动指导和路径,当团队的目标方向制定后,就应制定行动策略,否则,目标方向就成为空中楼阁,可望而不可即。另外,一个团队的行动如果没有策略进行指导,就犹如一艘迷失方向的航船,任何方向的大风对它来说都是逆风,因而,唯有制定行动策略,团队才能向自己的目标方向前行,团队成员才能明确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从而提高团队整体的办事效率。

需要注意的是,团队行动策略的制定需要全体成员的共同参与,好的行动策略来自于团队成员的高度参与,以及对目标的理解和全面系统性的积极思考。没有全员的高度参与和对目标的清晰理解,将会使行动策略的接受度和执行性大打折扣;而全面系统性的积极思考,又会使行动策略更有效,更可行,更具有持续价值和张力。

另一方面,行动策略必须具有科学性和可行性,必须能使目标产生效益,没有可行性的行动策略等于零。

所以,一个优秀的行动策略不但来自于团队成员的高度参与,而且是确实可行的,唯有这样行动策略,才能为团队的行动给予正确的指导,为团队的高效率助上一臂之力。

目标本身不能产生效益,但目标能够促使企业产生效益。要想使目标成为促使组织创造效益的积极因素,管理者需要实施目标管理。

实施目标管理的第一步是,要控制目标的数量。有人说:“两个以上的目标就等于没有目标。”著名的仪器公司,美国德州仪器公司说:“我们是过来人了。过去每一个经理常有大串目标。但我们逐渐削减、削减、再削减。现在,每一季我们为每一个产销中心的经理只规定一项目标,如此而已—一个人把一件事办成。”

的确,当人们发现自己面对众多没有轻重缓急可言的目标时,往往会不知所云、不知所措,当然执行起来也就无从下手。因此,一个管理者,只有在提出明确集中的目标时,才能使执行者将人力、物力集中于一点,从而将诸多目标各个击破。集中的目标一点即明,让人心中有数;分散的目标则不切要害,让人难以执行。一般而言,年度计划中最多有三至五项目标,只要将这些目标安排好顺序了,其他目标随之可以完成。

实施目标管理的第二步,是对目标进行完美表达。有些管理者在进行目标决策时,往往很注重其内容的科学性,却拙于目标的表达:文件资料铺天盖地的向下属压去,使他们无法喘息,严重的资讯超载,使他们丧失了辨别轻重缓急的能力。优秀的管理者能把目标表达得清楚而流畅,因而做事处处显得游刃有余。实际上,他们不仅仅是使事情保持简单,而且进行了高度的概括与人性化的设计。

目前,西方正在兴起“一分钟目标”。所谓“一分钟目标”就是“写在一页纸上,最多不超过两百五十字”,“任何人都可以在一分钟内看完”。这要求目标的表达要简明、集中。很难想像一项目标隐藏在洋洋洒洒的万言,甚至数万言的文字海洋中,却指望下属能深刻而透澈的领悟。表达形式繁琐的目标只能使下属茫茫如身在云雾中,不得要领。

实施目标管理的第三步是对目标进行科学分解。将总目标具体化和精细化,称为目标分解。一项积极的、内容科学的目标是决策的原动力,但是在现实中能够有效运转的目标并不是单一的,而是一个由不同层次、不同性质的目标群所组成的目标体系,它来源于总目标的分解。总目标往往是笼统而抽象的,不便于测量与操作,这就需要把笼统的总目标分解为具体、精确的小目标。经过分解的目标,在执行过程中必须明确是附属于总目标的,否则就会出现目标置换的现象,从而扰乱整个目标体系结构,同样不会实现总目标。目标置换是指小目标的执行者把小目标看作是最终目的,而不是把它看作实现总目标的步骤,因此严格的遵循著小目标所规定的规章和制度,即使这些规章和制度已有悖于总目标的宗旨。

组织目标再到个人的目标层层展开,延伸到底,在这个过程中形成若干项步骤—目的链,因为通常上一级实现目标的方法,即达到目标的方法,就是下一级的目标。在目标的横向分解中,每一个相关的职能部门都要相应的设立自己的目标,而不能出现“盲区”和“失控点”。横向分解后的小目标处于同一层次,是实现上一级目标的不同方法。这些方法共同构成实现上级目标的必要条件,因此是缺一不可的。